吴子使札来聘

先秦公羊高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闾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

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白话译文

《春秋》记载吴国的事情,只称其国,不称呼其国君、大夫,这里为什么又称国君,又称大夫呢?这是为了赞美季子贤良。为什么要赞美季子?是因为他把君位让给了兄长。他让君位给兄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纪最小但很有才干,兄长们都喜欢他,都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仓促地把国家传给季子,季子还是不会接受的。我想我们不要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弟兄依次为君,最后把国家交给季子。”大家都说:“好的。”所以这几个做国君的都以轻视死亡为勇敢,每到吃饭时必定祷告说:“上天如果还要吴国存在下去,就赶快把灾难降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之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就应当轮到季子做国君了。

那时季子出使在外,没有回来。僚是庶子中年纪最大的,即位做了国君。季子出使归来,回到吴国,就把僚当做国君看待。阖闾说:“先君所以不把国家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因为季子的缘故。如果遵从先君的遗命,就应当把国家传到季子手中。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就应该我做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要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夺来的国家,这就变成了我与你合谋篡位。你杀了我兄长的儿子,我再把你杀掉,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于是他离开吴国前往延陵,终生没有再回过国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这一举动当做是义,把他不提倡自相残杀看做是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为什么吴国又出了国君、大夫呢?这是因为季子既然做了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是吴国季子的名。《春秋》中对贤者不直书其名,这里为什么直书其名?这是因为赞许夷狄,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件事做得好就认为他们已经很完美了。季子被认为是贤良之人,为什么还认为他不算完美呢?因为称赞人臣就要从人臣的地位去称赞他,称赞人子就要从人子的地位去称赞他。(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词句注释

  1. 吴子使札(zhá)来聘:这句话是该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份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 无君、无大夫:儒家学者认为吴国属于夷狄,不懂君臣之礼,在《春秋》记载时,只称为“吴”,不记它的国君、大夫的名字。
  3. 有君、有大夫:《春秋》经文“吴子使札来聘”,称吴国国君为“子”,记载季札的名字,这都表示尊敬。
  4. 贤:认为……是贤人,意动用法。季子:季札,曾经访问中原各国,学习礼乐,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5. 谒(yè):春秋时吴王寿梦的长子,又名诸樊。寿楚死后即位。死后传位其弟余祭(zhài)。余祭:吴王谒的同母弟,在位十七年,死后传位其弟夷昧。夷昧:吴王余祭的同母弟,在位四年,死时打算传位其弟季札。
  6. 同母:谒、余祭、夷昧、季札兄弟四人都是吴王寿梦正妻所生。
  7. 弱:年少。
  8. 迮(zé):一下,仓促。与(yú):交给,给予。
  9. 轻死:轻视生命。
  10. 祝:祈祷。
  11. 苟:假设连词,如果。有:保存,使....不灭亡。
  12. 尚:语气副词,表示祈使。悔:灾祸。
  13. 之:传给。
  14. 使:出使。亡:不在(国内)。
  15. 僚:春秋时吴王夷昧之子僚,又名州于(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夷昧死后,立为国君。
  16. 长庶:子侄中年纪最大的。
  17. 反:通“返”,回来。
  18. 君:用为动词,把……看作国君。
  19. 阖(hé)闾(lǘ):春秋时吴王谒之子光,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
  20. 先君:已故的国君,指吴王谒、余祭、夷昧。
  21. 凡:皆,都。
  22. 与:通“欤”,语气助词。
  23. 恶(wū): 疑问代词,怎么。
  24. 专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县西北)人,一名鱄设诸。他受公子光礼遇,决心为他献身。他把匕首藏在炙鱼腹内端进宴会厅中,乘机刺死吴王僚,他也被打死。
  25. 弑:古代指属臣杀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26. 吾兄:指吾兄之子(吴王僚)。
  27. 无已:没有终止。已,停止。
  28. 延陵:季札封邑,在今江苏武进县内。
  29. 吴国:吴国都城。国,国都。
  30. 名:用为动词,称名。古代人往往名外还有字或号,不称名,称字或号表示恭敬。
  31. 许:称赞,赞许。
  32. 不一而足:不是只有一种德行就算完美了。与今义不同。

作品赏析

此文旨在解释《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吴子使札来聘”在称用人名问题上有何深微的含义。

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提出并解释《春秋》记吴国向无称其君与大夫之例,此处何以有称其君“吴子”与大夫“札”的情况出现。文章解释是:贤季子也。第二层是进一步提出并解释季子贤在哪里。解释是:贤其能够让国,接着叙述他让国的事。第三层是提出并解释“贤季子”为什么要显出“有君”、“有大夫”,而且对季札要直称其名的问题。季札本为吴王寿梦的幼子,寿梦以其贤,曾欲立之以为继承人,季札辞而不受。寿梦死,季札的三位兄长为了让贤,于是相约“兄弟迭为君”,以便传国给季札,但季札仍是借机逃让。此文为了揭示《春秋》原文含有贤季札的深意,用主要篇幅记述了他让国以及在阖闾的篡弑中以不杀止杀的事,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他能“以不杀为仁,不受为义”的美德。春秋之季,“世衰道微”,“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弑杀成风。而每一次争夺和弑杀,都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动乱和不安,因此,人民对之是深恶痛绝的。而季札兄弟在这样的世风下,却能彼此相让,独张不争不夺之风,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安定,这种品德难能可贵,这也就是作者有意详述他们兄弟让国事迹的原因所在。孟子曾申孔子作《春秋》之意是要对那些弑杀争夺者实行口诛笔伐,从而使那些“乱臣贼子惧”。此文则从另一方面来申《春秋》推崇揖让,表彰不争不夺之意,但仅从人名称呼上得出贤季子让国之意,则略令人望文生义,缺乏说服力。

文章采用了连珠式的问题方式,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有着一种穷追不舍、一问到底的气势。记述季札让国的事是文章的重点,但正面写季札之处并不多,主要笔墨都落在了他三位兄弟一心“致国季子”和为使季子早日继位皆“轻死为勇”、祈求速死的描写上,虽未直写季札,但季札之贤却由此不言而喻。

创作背景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认为《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这篇文章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

名家点评

  •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三:季子让国,论者谓寿梦告终之日,次及未有成命,辞之可也。阖闾既刃之后,篡国不当与闻,辞之亦可也。独夷昧捐馆,虽当奉使,亦宜遄归嗣位,以仰副三君致国之心。乃睅然不顾,以致僚立而光弑,让化为争。胡氏辞国生乱之讥,夫复何辞?愚谓季子奉使,而夷昧薨,以南河阳城之避揆之,即不遄归,未可深罪。若当时暂推居摄,俟其至而授以国,岂能再逊?乃僚以本不当立之人,居然践阼。及季子反,并不推让。鱼腹剑行,除却延陵托迹之外,别无他着。是季子之不得立,实为僚据位所致,亦季子所不及料者也。夫子题墓许之为君子,岂阿其所好哉!此篇叙事最为明晰,论古者当以此为正。
  •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泰伯让周,此则兄弟让国,可谓无忝厥祖矣!然不可以为训也。迨于僚、光,骨肉相残,非季子贤明,则流祸不止,此《春秋》所以重予之欤?
  • 清代高嵣《公羊传钞》引俞桐川评:欲叙季子之贤,却不在季子身上写。极写诸君之至情,则季子高一分;极写阖闾之戾气,则季子又高一分;使而亡焉,至而君之,写得淡淡漠漠,身份愈高。
  • 清代高嵣《公羊传钞》引储欣评:三传皆贤季子,胡氏独贬,谓其以让致乱也。然亦未免过刻矣。
  • 清代唐德宜《古文翼》卷二引朱进明评:前以三兄之让,引出季子不辞,正衬也;后以二侄之争,形出季子之让,反衬也。以衬之反正作章法,复于宕逸中,间以骄悍,结以峭劲,此作者有意变化处。

猜你喜欢

丰城剑赋

宋代 • 陆游

在晋太康 ,观星者曰:“夕有异气,见于斗牛之躔。”时方伐吴,或曰:“吴未可平,彼方得天。”独张华之博识,排是说之不然。迨孙皓之衔璧,气益著而不骞。于是雷焕附华之说曰:“是宝剑之精,维太阿与龙泉。”卒之劚获于丰城之狱,变化于延平之川。世皆以为是矣。

千载之后,有陆子者,喟其永叹:夫占天知人,本以考验治忽,卜运祚之促延。彼区区之二剑,曾何与于上玄?若吴亡而气犹见,其应晋之南迁。有识已悲宗庙之丘墟,与河洛之腥膻矣。华不此之是惧,方饰智而怙权。呜呼!负重名,位大吏,俯仰群枉之间。祸败不可旋踵,而顾自谓优游以穷年。夫九鼎不能保东周之存,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使华开大公,进众贤。徙南风于长门,投贾谧于羽渊。则身名可以俱泰,家国可以两全 。彼三尺者,尚何足捐乎?

焕辈非所责,予将酹扈酒,赋此以吊吾茂先也。

唐多令·惜别

宋代 •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蓦山溪·自述

宋代 •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子规

元代 •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唐代 • 李隆基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公羊高
简介描述: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

公羊高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