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唐代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白话译文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词语注释

  1. 扶风:即今陕西扶风县。
  2. 匝路亭亭艳:匝(zā)路,围绕着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
  3. 非时裛裛香:非时,不合时宜,农历十,一月不是开花的时节,梅花却开了,所以说“非时”;裛裛(yìyì),气味郁盛的样子。
  4. 素娥惟与月:素娥,嫦娥;惟与,只给。
  5. 青女:霜神。
  6. 赠远虚盈手:赠远,折梅寄赠远方的亲朋;虚,空;盈手,满手。
  7. 伤离适断肠:伤离,因为离别而感伤;适,正。
  8. 早秀:早开花。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9.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作年芳,为迎接新年而开花芬芳。

作品赏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一开头就奇峰突起,呈现异彩。裛裛,香气盛貌。虽然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气沁人,可是梅花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适时宜。这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感情通过咏梅来表达。作者的品格才华,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作者牵涉到牛李党争中去,从而受到排挤,以及长期在过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处非其地。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二句清怨凄楚,别开意境。同是月下赏梅,作者没有发出“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赞叹,把梅花比作风姿姣好的美人;也没有抒写“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一类的颂词,赞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独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青女”的“不饶霜”。原来在作者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没有梅花,她也会让月色皎洁的。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来摧折梅花,所以她决不会因为梅花开放而宽恕一点,少下些霜。一种难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写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达到饱和。突然笔锋一转,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来了:“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也没有什么用。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的可悲,所以就哀伤欲绝,愁肠寸断了。“伤离”句一语双关,既含和朋友离别而断肠,又含跟梅花离别而断肠,这就更加蕴蓄隽永。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联系到诗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赏识,请他到幕府里去,把女儿嫁给他。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这就触怒了牛僧孺党。在牛党得势时,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够进入朝廷,贡献他的才学,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开放一样。这一结,就把自伤身世的感情同开头呼应,加强了全篇的感情力量。

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来描绘,委婉地再现其形象;同时,也曲折地传达出内心的感情。这首诗正是这样。梅花是一定时空中盛开的梅花,移用别处不得。与之同时,又将诗人的身世从侧面描绘出来。两者融合得纹丝合缝,看不出一点拼凑的痕迹,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现。

名家点评

  • 徐昌盛:诗篇在咏物之中寓含有诗人的身世,而且寄托自然,浑融无迹,绝无生硬和纰漏之处,诗人锦心绣口,由此可窥一斑。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猜你喜欢

游岳麓寺

明代 •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法华寺西亭夜饮

唐代 • 柳宗元

祗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归雁二首

唐代 • 杜甫

其一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其二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荒村

明代 •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

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李商隐
简介描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