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怨·送别

清代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白话译文

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

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语句注释

  1.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
  2. 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断”),极言所望之远。
  3. 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
  4. 布帆:布质的帆。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作品赏析

这首四十个字的小词,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望呵,望呵,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下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而愁如云积,是此时词人的惑受。“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乍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最后说:“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残照”,夕阳、落日。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竹间残照人,池上夕阳浮。”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见怪也。

名家点评

  • 现代艾治平: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季节、地点)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猜你喜欢

明代 • 冯小青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酹江月·淮城感兴

宋代 •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卢溪别人

唐代 • 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代 •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送方外上人

唐代 •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万树
简介描述:

万树(1630年—1688年),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末清初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清初著名诗人、词学家、戏曲文学作家。

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作品有戏曲20余种,仅存传奇《风流棒》、《空青石》、《念八翻》3种,合刻为《拥双艳三种曲》;诗文集《堆絮园集》、《花浓集》也已失传,仅存《璇玑碎锦》、《香胆词》传世。

万树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