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淮城感兴

宋代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白话译文

举起酒杯,呼问明月,故都汴京究在何处?可月色朦胧,唯见淮山影影幢幢。我抚拭利剑,频频相看,胸中激荡着建立功勋的豪情,然而空怀一腔抱负,徒有忠心耿耿。皇室宫殿充斥着腥膻之气,京城的衣冠文物也已荡然无存。中原失地,谁去收复,谁去重整?国家大事犹如弈棋,棋成劣势,应付的策略招数更要小心谨慎。

虽然前方传来通报战事的文书,玉关的烽火不息,暂时总是说时局平静。满地战火烟尘尚未平息,沦陷的中原谁能平定?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驾雾腾云,上天驱除笼罩山河的阴影。我心中不平高呼长啸,夜色沉沉,寒风阵阵,霜重露冷。

词句注释

  1. 酹(lèi)江月:词牌名,即“念奴娇”。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2. 淮城:淮水边的城市,疑指寿州(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父子曾在此建都,宋代属淮南西路。一说江苏淮安。
  3. 举杯呼月:语出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呼,问。
  4. 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
  5. 淮山:指八公山,位于寿山附近。相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同登此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成仙。隐隐:朦胧凄迷的样子。
  6. 抚剑:按剑。
  7. 孤忠:忠心耿耿却得不到支持。挺挺:正直的样子。
  8. 宫阙腥膻(shān):指汴京陷落敌手,一片污秽。宫阙,古时帝王所居宫门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此指汴京皇宫。腥膻,秽恶的气味,亦特指羊身上的恶味。金人为游牧民族,食羊,故云。
  9. 衣冠沦没:指故国衣冠文物荡然无存。衣冠,古代士以上的人戴冠,衣冠连称,谓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也用来象征文明传统。
  10. ⑽天地:代表国家。凭:依靠。
  11. 一枰(píng)棋坏:喻指战争失利,中原沦陷。枰,原指棋盘,此以棋局喻时局。
  12. 著(zhāo)数:一作“着数”,下棋落子的路数。宜紧:慎重考虑。
  13. 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
  14. 玉关烽火:代指前线的战报。玉关,即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汉唐时曾为边关,故多代指边关前线。烽火,古代边塞设烽火台来传递信号,白天放烟(称烽),夜间放火(称燧),合称烽燧。如边境无事,每日初夜亦放烟传信,称作“平安火”,此指后者。
  15. 戢(jí):收藏,引申为止息。这句是说战争还没结束。
  16. 毕竟:到底。
  17. “拂拭”句:借到月中拂拭山河影指整顿中原山河。山河影,月中阴影。宋何薳《春渚纪闻》七《辨月中影》:“王荆公言:‘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
  18. “夜深”句:明指深夜气温下降,暗喻时代氛围凄凉。

作品赏析

《酹江月》即《念奴娇》,音节高亢激切,适宜抒写豪壮和惆怅的感情。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起语不凡。“举杯呼月”,仿效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奇情,而将五言诗句缩成四言,更加精炼和刚劲有力。作者举杯高声问明月:“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满腔受压抑之情无人倾诉。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钦俘死异域,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昂激越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迷之情寓于凄迷之景。“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频”字是描述爱国志士为恢复中原这个“勋业”,与在朝的昏君佞臣苟安偷生,悉成对比;“惟有”二字是点睛之笔,志士仁人为恢复中原,频频“看剑”,而报国无门。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和词意的跌宕起伏。“宫阙腥膻,衣冠沦没”,作者直用事实来设问,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横行,作者悲愤填膺,发出正气凛然的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整?”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行将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缓懈。这一比喻鲜明生动,正是对当时苟且偷安的执政者的当头棒喝。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紧急措施。下片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这是作者“感兴”的顶点,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苦闷。“虽”“暂”,都是点睛之笔,揭露南宋朝廷醉生梦死,不图匡复。“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讯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静无事,但干戈未止,战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安宁只是一种假象,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启用抗战人才,反而压制民气,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其声颇带悲悒气氛,流露出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也暗含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加深思想感情。“定”字是重笔,给朝廷指出严峻的现实:如果南宋不恢复失去神京和中原,就会让蒙古人占领。“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山河影,传说月中阴影原是地上山河之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最后两句则另换意境,亦照应首句。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阴霾,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羁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郁悒侘傺,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的。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这首词像是一篇用词的形式来写的政治论文。语言方面,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不施脂粉,但言简意赅,如壮士弹剑,散逸豪迈倜傥之气。前人写词大多先求有精彩的开头,承接比较和缓,换片时再求突起,通常这样能使词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这首词作者却另辟蹊径,不是采用大起大伏的笔势,而是将悬河泻水般的感情用一扬一抑、小起小伏,回旋往复的曲调表达出来。以词调本身中因轻重、长短、高低相间而产生的节奏,配以词意上的扬抑交替,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因作者生平不详,很难确定此词作于何时。考《全宋词》将张绍文词编在朱埴之后,朱埴乃宝祐四年(1256年)第一甲第十六人,则此时距宋室南渡已有百年。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后,矛头转向南宋。淮水是当时对峙的前线,作者在淮水边的城市目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在积弱中坐销岁月,遥想久未收复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词。

名家点评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喻朝刚《分类两宋绝妙好词》:词人以下棋为喻,希望当权者赶快采取对策,寻求出奇制胜的“着数”,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词语朴实,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欧明俊《豪放词三百首》:词人清醒地看到暂时平安的表象背后危机四伏的现实,希望统治者抓紧时机,起用抗战人才,挽救国家颓势,澄清中原,重整河山。词中议论风生,颇具远见卓识。

猜你喜欢

鹊桥仙·华灯纵博

宋代 •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唐代 • 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怀旧诗伤谢朓

南北朝 • 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拨不断·菊花开

元代 • 马致远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唐代 •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张绍文
简介描述:

张绍文,字庶成,南徐(今江苏镇江)人。张榘之子。《江湖后集》卷十四载其词四首。

张绍文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