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站在石桥上向东眺望,海天相连,漫无际涯;徐福一次又一次地人海寻找仙人,没有一次不落空的。
即使能得到仙人麻姑为之搔背痒,又岂能留住性命等到沧海复归桑田之日?
诗题为“海上”,诗人即从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笔。首句“石桥东望海连天”描绘海天空阔,浩渺的景色。开头二字便点出“石桥”。诗的首句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景中已暗寓讽刺求仙之意。秦始皇站在石桥上东望大海,渴望能够见到海上三神山。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是一片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与青天相连。神山渺茫,仙人不在。
次句“徐福空来不得仙”紧承上句,直写求仙的虚妄无稽。秦始皇空白劳民伤财,徐福未能寻到神山仙人,他和数千童男女却一去不返了。这一句看似平直,讽刺的意味更加深隽。诗人说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说始皇不得仙,就比较含蓄有味。妙的是不说“徐福空去”,而说“徐福空来”。徐福本来就是一个靠制造神仙妄说混日子的方士,他是为迎合始皇迷信长生才编造出海上有仙山的神话的。秦始皇竟然信以为真。所以说“空来”,就已包含了“空去”。对于徐福来说,入海求仙本来就是一个骗局,而始皇自始至终充当了一个受骗上当的角色。“空来”二字,把求仙的虚妄、始皇的愚昧可笑都暗示出来了。
三、四句“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推进一层,以“直遣”对“可能”,将讥讽之意寓于其中,认为即使遇到仙人,也无法实现长生之想。“麻姑与搔背”,用蔡经遇麻姑的传说故事讽刺其徒劳而返。“可能留命待桑田”用反问口吻,更尖刻地讽刺求仙的虚妄,寓慨深长。
这首诗的构思和写法颇具特色。全篇由两个典故组成。前一个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后一个是神话传说,二者本来并不关联。诗人却巧妙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先以实事证明求仙之虚妄;再以神话讽刺求仙的无益。前一个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后一个典故翻进一层,说明即使遇见仙人也不能免于一死。诗人运用“翻进一层”的写法,使这两个典故上下紧密勾连,讽刺的意蕴表达得很尖锐也很着实。
中晚唐时期的皇帝大都昏愦无能,妄想长生不老。唐宪宗和武宗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暴疾”而死。李商隐对于封建皇帝这种荒唐愚的行径极其反感。他写了几首专讽皇帝求仙的诗,《海上》便是其中一首。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