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题

唐代李昂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白话译文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宫中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

登高生出的无限悲苦和感慨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词语注释

  1. 辇(niǎn)路:指皇帝马车所行的道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 上林:即上林苑,也指皇宫园林。(详见《城东早春》注)
  3. 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 何限:无限。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身为天子的李昂因受制于权宦时有感而作。

“甘露之变”后,诗人遭软禁沦为家奴宦官的囚徒,内心愤灭苦恼,彷徨孤独。首句“辇路生秋草”写诗人无心游赏,以致辇路上遍生秋草,荒凉不堪。开篇“路生秋草”,不一定是杂草丛生,但却没有皇家的繁华、热闹,显得很是荒凉,这是来自诗人心底的荒凉。次句“上林花满枝”写上林宫苑中春花满枝,一派繁荣景象,诗人却好久不曾驾临游宴了。后两句“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写自已登高而望,心中充满对“辇路”、“上林”的无限关心“侍臣”本该是皇帝的心腹,但是,即便是近侍之臣竟也无法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实在是苦闷之极。全诗虽无一字直诉苦闷忧愁,但诗人用草、花来托意言愁,反而更加委婉动人。

创作背景

唐朝经“甘露之变”后,朝廷大权彻底落人宦官之手,诗人也被软禁,他忧心忡忡,触景生情,有感而作此诗。

名家点评

  • 明代叶羲昂《唐诗直解》:含情无限,写尽囚拘苦情。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辇路生秋草”,“秋”字内寓无限感慨。秋非生草之时,而又在御辇经行之处,可怪也。“上林花满枝”此不是写眼中所见,是意中所想。上以“草”起,此以“花”承,妙极。夫诗既有法,不可不细细讨其消息。

猜你喜欢

与高司谏书

宋代 •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浪淘沙·闷自剔残灯

清代 • 纳兰性德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那更西风偏著意,做尽秋声。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题情尽桥

唐代 • 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结客少年场行

唐代 • 李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李昂
简介描述: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穆宗李恒的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李昂性格恭俭儒雅, 悲悯仁慈。在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拥立为帝。即位后李昂勤政爱民、厉行节俭,对宦官专权“心愤仇耻,志除凶慝。”太和九年(835年),李昂与重臣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安葬于章陵。

李昂性仁孝,恭俭儒雅,勤于政理。虽承父兄两朝奢弊之政,然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时中央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李昂在位期间厉行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下令停废许多劳民伤财之事,注重考核官吏。曾命京兆府造水车,配给郑白渠附近百姓,以灌溉水田。致力于复兴王朝。李昂闲暇以诗书自娱,好为五言诗。善于著作,著有《宫中题》《暮春喜雨诗》。

李昂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