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镜湖水面如明镜,您四明狂客归来荡舟尽豪情。
古代曾有王羲之写《黄庭经》向山阴道士换鹅的韵事,您到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逸兴。
此诗紧扣“归越”二字。首句写镜湖,有三层意思:一、它是越中名胜;二、它是贺知章故乡的名胜;三、此次归越,皇帝“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由于贺知章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还乡的,而李白此时也正尊崇道学,因此诗中都围绕着“逸兴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气来写的。镜湖作为绍兴地方的风景名胜,以湖水清澄而闻名于世。李白想象友人这次回乡,一定会对镜湖发生浓厚的兴趣,在那儿终日泛舟遨游的。为了突出贺知章的性格,诗中不再以宾客或贺监的官衔称呼他,而干脆称他为“狂客”,因贺知章晚年曾自号“四明狂客”。“宾客”到底沾上些官气,与道士的气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仅除了官气,表现了贺知章的性格和精神风貌,而且与全诗的基调非常吻合。
前两句把题意已写足,后两句则脱开境界,用王羲之写《黄庭经》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以赞美贺知章今后的生活,兼致送别之意。因为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记载的兰亭盛会就发生在贺知章的故乡山阴,而贺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善草隶,深得时人珍爱。所以诗人说,此次贺知章回乡,恐怕也会有道士上门求书。这里表面上是叙述王羲之的故事,实际上是借此故事来写贺知章,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贺知章归乡前已入道,而又定居山阴,故以“山阴道士”作陪衬,意义深刻而贴切,毫无雕琢痕迹,而且饶有情趣。
这首诗基本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绍兴的镜湖,另一个便是王羲之当年写字换鹅的故事。全诗实际上所写的也就是这两件事。但它们却都恰能表现出友人故乡即山阴的地方特色,同时也都能显示出贺知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华所在。李白当时并未去过山阴,因此诗中所谓的“镜湖”、“山阴道士”之类,实际上还都是赠别友人时的一种想象之词。由此可见诗人炉火纯青的诗艺。
这是李白赠送给贺知章的一首七绝,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与《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大约同时。贺知章比李白年长得多,但对李白的诗才却十分佩服,曾誉其为“谪仙人”,两人可以说是忘年交。天宝三载(744年)正月,贺知章以道士的身份辞京回乡,唐玄宗诏令在长乐坡饯别贺知章。李白当时正在长安待诏翰林,就赠给他这首诗。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