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八分小篆歌

唐代杜甫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白话译文

仓颉造字留下的鸟形痕迹已模糊难辨,文字演变如同天上飘动的浮云般不定。

陈仓出土的十面石鼓文又出现讹误错漏,大篆小篆衍生出八分书。

秦朝的李斯、汉朝的蔡邕是书法大家,中间多少书家却无人知晓。

峄山的碑文被野火焚烧殆尽,枣木传刻的字形臃肿失真。

苦县的光和尚书法瘦硬如铁,方知书法贵在瘦硬方显神韵。

可惜李斯蔡邕已不可复见,幸有外甥李潮提笔续写传承。

尚书韩择木与骑曹蔡有邻。

开元以来八分书数他们最精,李潮已集二人所长成三家。

何况他小篆直逼秦相李斯,笔势如快剑长戟森然并立。

八分书一字能值百金高价,笔力如蛟龙盘屈筋骨强健。

吴郡张旭自诩草书雄壮,但草书不宗古法空有其表。

怎比得上李潮不随波逐流,直追李斯蔡邕前辈风范。

在巴东偶遇李潮求诗,拖延月余才写成此篇。

如今我年老才力衰退,李潮啊真不知拿你如何是好。

词句注释

  1. 苍颉:仓颉,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被尊为“造字圣人”。
  2. 茫昧:模糊不清。
  3. 讹:错误。
  4. 八分: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
  5. 峄山:山名;即邹山又名邹峄山、邾峄山。在山东省邹县东南。
  6. 盘拏:形容纡曲强劲。
  7. 流宕:漂泊,流浪。
  8. 逾月:时间超过一个月。

作品赏析

《李潮八分小篆歌》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夔州时期创作的七言古诗,为其外甥李潮而作。该诗以书法演变史为线索,评述李潮在八分书与小篆上的艺术造诣,兼论韩择木、蔡有邻等唐代书家成就。

全诗梳理篆书至八分书的流变脉络,指出李潮书法承袭李斯、蔡邕的瘦硬风格,并与韩择木、蔡有邻并称"开元八分三大家"。诗中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美学主张,通过对比草书风格强调古雅劲健的审美取向。杜甫以自谦笔力收束全篇,呼应赠诗情境,展现甥舅间的艺术共鸣。

猜你喜欢

吊屈原赋

两汉 • 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附庸风雅

明代 • 郎瑛

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兄,蓶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己者,酒半,特谈画,并出示所购<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双燕离

唐代 • 李白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宋代 • 陆游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

元代 • 张可久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