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赋

魏晋阮籍

昔禹平水土,而使益驱禽,涤荡川谷兮栉梳山林,是以神奸形于九鼎,而异物来臻。故丰狐文豹释其表,间尾驺虞献其珍;夸父独鹿祓其豪,青马三骓弃其群。此以其壮而残其生者也。

若夫熊狚之游临江兮,见厥功以乘危。夔负渊以肆志兮,杨震声而衣皮。处闲旷而或昭兮,何幽隐之罔随。鼷畏逼以潜身兮,穴神丘之重深。终或饵以求食兮,焉凿之而能禁?诚有利而可欲兮,虽希觌而为禽。故近者不称岁,远者不历年;大则有称于万年,细者为笑于目前。

夫猕猴直其微者也,犹系累于下陈。体多似而匪类,形乘殊而不纯。外察慧而内无度兮,故人面而兽心,性褊浅而干进兮,似韩非之囚秦。扬眉额而骤呻兮,似巧言而伪真。藩从后之繁众兮,犹伐树而丧邻。整衣冠而伟服兮,怀项王之思归,耽嗜欲而眄视兮,有长卿之妍姿。举头吻而作态兮,动可增而自新。沐兰汤而滋秽兮,匪宋朝之媚人。终蚩弄而处绁兮,虽近习而不亲。多才使其何为兮?固受垢而貌侵。姿便捷而好技兮,超超腾跃乎岑喦。既投林以东避兮,遂中冈而被寻。

婴徽缠以拘制兮,顾西山而长吟。缘榱桷以容与兮,志岂忘乎邓林?庶君子之嘉惠,设奇视以尽心。且须臾以永日,焉逸豫而自矜?斯伏死于堂下,长灭没乎形神。

白话译文

从前大禹奉命平治水土,而命伯益驱逐禽兽。涤荡清除河川峡谷,栉梳山岭森林。因而神奸之形被铸在九鼎之上,而怪异禽兽随即汇聚于此。所以大狐纹豹脱去了华美的毛皮,长尾的驺虞被作为珍兽进献;夸父独鹿在祓祭中被供奉其强健的形体,青马三骓被迫离弃其种群,这些异兽都是因为其自身的强壮而被残杀了生命。

又如那山林中的熊狙游临江河之地,显现其灵巧之技而同时踏上危险之途;夔兽依恃渊水而姿意怡情,黄帝传扬震天声威而蒙鼓以夔兽之皮。(这些动物)处身于远方荒裔之地而亦时常昭显于世,哪还有什么幽蔽隐藏的动物不能随人所愿?鼷鼠惧怕灾祸而潜藏身形,隐居在神丘之下的重重深穴。最终受惑于诱饵而寻求食物,何恃于挖掘洞穴之事的能被禁止?如果确有厚利而又能够办到,即使是十分罕见的动物也不免被人们所擒。所以(获取珍禽异兽)近处的不必用尽一岁,远处的不必经历数年,大的动物则闻名于万年之上,小的动物则可以取乐于眼前。

猕猴属于较为微小的动物,尚且被系缚在猥琐的下陈。体态多有相似而实非一类,形貌乖舛殊异而并不纯同。外表明察聪慧而内心没有器度,所以是长着人的面孔而兽的肺心。性情狭隘浅薄而图谋进取,就像那韩非被囚拘在强秦;扬起双眉前额而骤声长吟,就像在花言巧语而伪装纯真。离绝了随从身后的众多同类,就像孔子在宋国遭受伐树的惊险而在郑国走失了弟子众人。自整衣冠而穿着奇异的衣服,心中怀有楚王项羽的思归之情。沉迷于嗜好和欲望而顾盼四视,有那司马相如的丽态美姿。抬起头面嘴脸而故作神态,这些动作可增其意而自表日新。沐浴了芬芳的热水而愈发污秽,不象宋朝那样妩媚迷人。最终仍被讥笑戏弄而处身绳索之中,即使在主人身边得宠而并不真亲。身怀多种才能技艺又有什么作为,长久受此垢辱而形貌不振。天资敏捷灵活而喜弄技巧,轻迅腾身奔跑跳跃在山岭岩岑。既已投身树林而向东逃避,逃到中部山冈而被人追寻。

捆绑以绳索而遭受拘禁,顾望西山而哀声长吟。凭藉着屋椽的遮蔽而踌躇徘徊,心志岂能忘却那茂密的邓林。幸得这圣贤君子的美好恩惠,设置了猕猴奇观以尽娱其心。聊且用这须臾之乐以逍遣长日,哪里能放任愉悦而自负自珍。此时猕猴已伏身死于堂阶之下,永远丧失其姿形神魂。

词句注释

  1. 猕(mí)猴: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深灰色;面部微红,两颊有颊囊;臀部有红色臀疣。群居山林中,喧哗好闹。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
  2. 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3. 益:即伯益,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为赢姓各族祖先。为夏禹之名臣,因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于他,益避居箕山之北,禹遂传子启,为家天下之始。
  4. 栉(zhì)梳:即梳理山林,驱赶禽兽。
  5. 神奸:能害人之神怪。
  6. 九鼎: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重器。
  7. 异物:稀罕珍贵之物。
  8. 来臻(zhēn):来到。
  9. 丰狐:即大狐。
  10. 文豹:一种动物,因豹身有花斑,故名。
  11. 释其表:脱其皮。
  12. 间尾:指禽类。尾羽可以分开,故间称尾。
  13. 驺(zōu)虞(yú):古人传说中的义兽。
  14. 夸父:传说之兽名。
  15. 独鹿:古代兽名。
  16. 祓(fú):义同拔,拔除。
  17. 豪:指其中之健硕者。
  18. 青马、三骓(zhuī):传说中兽名。
  19. 狚(dàn):兽名。
  20. 功:有的版本为“巧”,灵巧便捷。
  21. 乘危:冒险。
  22. 夔(kuí):神话中兽名。
  23. 负渊:依仗其生活在水中。
  24. 肆(sì)志:放纵其行,任意而为。
  25. 震声:即雷声。
  26. 衣(yì)皮:以其皮蒙鼓。
  27. 处闲旷:处于空旷地带。
  28. 昭(zhāo):显眼。
  29. 罔(wǎng)随:不随。
  30. 鼷(xī):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31. 畏逼:畏惧逼迫。
  32. 潜身:潜藏隐身。
  33. 穴:打洞。
  34. 神丘:祭社神之坛。《庄子·应帝王》:“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重凿之患。”
  35. 重深:更深。
  36. 饵(ěr):食物总称,今多作诱饵用。
  37. 凿:挖掘。
  38. 有利可欲:有利可图。
  39. 希觌(dí):仰慕拜见。
  40. 禽:借作擒,被逮。
  41. 近不称岁,远不历年:皆指时间短促。
  42. 细者:细小者,失败者。
  43. 直:简直。
  44. 累:绳索。
  45. 下陈:此指皇家后苑,亦隐喻居于下位,地位卑下者。
  46. 乖殊:怪异、不同。
  47. 察慧:聪明狡慧。
  48. 无度:无法度,无气度。
  49. 褊(biǎn)浅:偏狭短浅。
  50. 干进:谋取官职。
  51. 扬眉额:扬眉舒颊,得意忘形。
  52. 骤呻:反复鸣叫。
  53. 巧言:好听而虚伪的话。
  54. 伪真:表面真而实假。
  55. 藩(fān):本指篱笆,此处用为圈栅。
  56. 从:顺从、依从。
  57. 繁众:因得厚养而繁衍其族群。
  58. 伐树而丧邻:摧残树木,伤害邻里。
  59. 伟服:盛装,或奇装异服。
  60. 怀:心里惦记着。
  61. 项王:西楚霸王项羽。
  62. 耽(dān):沉溺。
  63. 嗜(shì)欲:指身体感官之享乐。
  64. 眄(miǎn)视:左顾右盼。
  65. 长卿: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66. 妍姿:美好之姿态及容貌。
  67. 头吻:头与嘴,嘴脸。
  68. 作态:搔首弄姿。
  69. 动:动辄。
  70. 增:疑作“憎”,增加。《墨子·非命下》:“帝式是增。”毕沅云:“增、憎字通。”
  71. 兰汤:泛指加有香料之洗浴用水。
  72. 滋秽(huì):滋生污秽。
  73. 匪(fěi):不是。
  74. 宋朝:此指春秋时的宋国朝堂。
  75. 媚人:或指宋襄公之夫人王姬。
  76. 蚩(chī)弄:愚蠢卖弄。
  77. 处绁(xiè):指系绳于颈或囚于牢笼之中。
  78. 虽:即使,哪怕之意。
  79. 近习:身边狎习之人。
  80. 貌侵:面貌丑陋。
  81. 姿:指身形,体态。
  82. 便捷:灵敏,迅捷。
  83. 好技:好的技巧。
  84. 超超:有离世出尘意。
  85. 岑(cén)喦(yán):喦,同“岩”;岑,小而高的山。
  86. 投林:进入山林。
  87. 东避:向东方躲避。
  88. 中冈:中间的山冈。
  89. 被寻:被捉住。
  90. 婴:系在颈上,缠绕。
  91. 徽(huī)娌(lǐ):绳索。
  92. 西山:有日暮途穷之意。
  93. 榱(cuī)桷(jué):屋椽,借指屋檐。
  94. 容与:徘徊。
  95. 邓林:古代传说中之大树林。据《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96. 庶(shù):幸得。
  97. 嘉惠:美好之惠赐。
  98. 奇视:奇巧之视观。
  99. 永日:一天、长昼。
  100. 逸豫:安乐。
  101. 自矜:自负。
  102. 伏死堂下:伏法死于公堂之下。
  103. 灭没(mò):湮灭消亡。
  104. 形神:形体与精神。

作品赏析

文章第一部分描写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捕捉各种珍禽异兽,连潜藏深穴中的鼷鼠也难以幸免。有的因此丢了生命,有的丧失了本性。

第二部分专写猕猴,作者对猕猴的神态、表情、性格、动作作了细致的描绘:“体多似而匪类,形乖殊而不纯,外察慧而内无度兮,故人面而兽心,性褊浅而干进兮,似韩非之囚秦,扬眉额而骤呻兮,似巧言而伪真,藩从后之繁众兮,犹伐树而丧邻,整衣冠而伟服兮,怀项王之思耽嗜欲而眄视兮,有长卿之妍姿拳头吻而作态兮,动可增而自新,沐兰汤而滋秽兮,匪宋朝之媚人。”作者把猕猴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其时百丑图:既有人面兽心的虚伪,也有忘形的得意,更有矫揉的作态 世间群小尽管有猕猴的多变世故,但仍然摆脱不了“斯伏死于堂下,长灭没乎形神”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恨和厌恶。 [4]猕猴被人捕获加以驯制,专为献媚主人在堂下表演种种丑态,装腔作势,实在令人憎恶。但它又是迫不得已,向往山林已不可能,留下了一条性命,当感恩不尽。故常常戏耍须臾,等待死亡的降临。以此观之,该赋当为描绘社会上一部分人屈服于人主,被控制镇压而表现出的可憎而又可怜的面目,一种本性被扭曲以后的变态。其讽喻乃是针对特定的时代现象,而并非针对具体事件或人物。在该文中,阮籍对“人”的残害生灵、束缚生灵本性的自私自利行为,怀有极大愤慨。而对猕猴则既厌恶而叉怜悯,其思想是比较深刻而博大的。而其中以孔子的流浪、项羽的东归、相如的姣美、宋公子朝的献媚来作猕猴形象的比喻,把他们相提并论,着实大胆。这篇文章与《大人先生传》前半部分的思想一致的,猕猴的形象,即礼俗之士的形象。“人”对禽兽的残害控制,即人君对臣民的残害和控制。阮籍赋的语言,既不似汉人之追求铺陈闳丽和结构工整,也不像晋人之追求绮靡精致。相对而言,语言比较平实,结构也较为散漫。

《猕猴赋》为讽刺赋,虽有老庄清静无为之思想,但也反映了当时政争之残酷激烈。

创作背景

《猕猴赋》是阮籍现存最早的赋作。陈伯君先生在《阮籍集校注》中认为,《猕猴赋》作于魏嘉平元年(249年),并指出赋作是“为讽刺或悼叹曹爽而作”。

名家点评

  • 现代文学评论家胡大雷:《猕猴赋》以兽喻人,以抨击作者自己所痛恨的那些人,此赋为刺礼法之士。《诗品》称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猕猴赋》亦是如此。

猜你喜欢

怨歌行

唐代 • 李白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鸘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小港渡者

清代 • 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 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隋论

宋代 •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且夫吾之于人,己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酹江月·淮城感兴

宋代 •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游白水书付过

宋代 •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阮籍
简介描述: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初以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