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夜饮

唐代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白话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词句注释

  1. 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2.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3. 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4. 剑舞:舞剑。
  5. 重:读zhòng。
  6. 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传说由张骞从西域传入。
  7. 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作品赏析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创作背景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即今河北蓟县。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

名家评论

  •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二:此有不乐居边意。……不作边将,安知天子宠遇乎?自宽之词也。
  • 明·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三: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一气顺净。
  •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卷二:“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六:燕公诗清而健,去“四友”之堆砌矣。
  •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一:唐时重内轻外,故贵至出镇,意尚如此。
  •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
  • 清·陈德公: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
  •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二: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缴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 清·姚范《唐宋诗举要》:托意深婉。

猜你喜欢

花心动·柳

宋代 • 吴文英

十里东风,袅垂杨、长似舞时腰瘦。翠馆朱楼,紫陌青门,处处燕莺晴昼。乍看摇曳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嫩阴里,烟滋露染,翠娇红溜。

此际雕鞍去久。空追念邮亭,短枝盈首。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断肠也,羞眉画应未就。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代 •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卜算子·漫兴

宋代 •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沉醉东风·有所感

元代 • 周德清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凝香斋

宋代 •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张说
简介描述:

张说(Zhang Yue,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河东(今属山西),后徙居洛阳。唐朝中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宰相。

张说举进士是在永昌年间(689年—690年)。则天时,任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后参与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大足元年(701年)书成,擢凤阁舍人。景龙元年(707年),张说因母死而退官服丧。丧期结束后,张说重新当上了工部侍郎,之后又迁任兵部侍郎。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后贬相州刺史,转岳州刺史等职。玄宗九年(72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三年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两年后归葬于洛阳万安山家族墓地。

张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人称为“大手笔”。有《张燕公集》。他的一生,正好反映了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早期之间一类人的典型状态。张说于诗文,倡风骨,重意蕴,诗文兼擅。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位高望隆,推藉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皆蒙奖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