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彩泽流润。善疗饥寒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以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效果明显。可以有利国家,可以污损贤达,只是害怕清廉。贪婪之人服用以不过分为好,如果过度,则冷热不均,引发霍乱。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则使人精神损伤。钱流通起来,能够感动神灵,贯通鬼气。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一边积攒一边发散称为道,不把他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借还有期称为信,不用它伤害自己称为智。用这七种方法精练此药,才可以长久地服用它,使人长寿。如果不这么服用,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明朝李时珍著的药书《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其中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一千余首,并无“钱本草”之药。张说将钱归入中草药类,以“钱本草”阐释金钱的“性味”“药性”与“功用”,独具匠心,构思独特。
张说首先介绍了钱的性味:“味甘,性热,有毒。”即钱本有甜味,相对于酸、苦、辣味来说,甜味乃是众人皆喜爱的味道,因而味甜的钱注定是为众人所喜欢的。性能热,则说钱乃烫手之物,并非能轻易得到,获取钱时则有可能被钱所烫。有毒,则说得更为明白,因为毒乃害人之物也。张说用了三句话六个字将钱的性能表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尽管如此,张说仍然描述了钱的作用:“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说钱能使人的脸变得细腻光滑、珠圆玉润、充满神采,又能填补饥饿,还能帮人解脱各种困境、灾难、痛苦,改变人的命运,并且是立竿见影、马到成功。
钱的作用是:“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一个国家如果有了钱,国家就能繁荣昌盛,人民就能安居乐业。但是,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无论你的形象是如何高大,一旦有人用钱来污蔑你、诋毁你,总是会改变你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因为自古以来,在中国,爱钱的人总会被人低看一眼,视为“钻钱眼”之人。不过钱也不是没有克星,如遇清正廉洁、不贪财之人,还是有所惧怕的,这就是所谓的正能压邪,自古就有“糖弹”打不到的贤人志士。在这里,张说告诫道:“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由冷热相激,令人霍乱。”也就是说,有贪心的人,获取钱财不能过多,只能得该得的那部分较为适宜,平均数也就够了,不可多得。如果得了过多,不是怕冷,就是怕热,严重的还会引起剧烈的吐泻、腹痛等胃肠疾病,更严重的还会致人以死命。而要治这种病还不容易找到解药,因为“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张说进一步论述了钱的作用:“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这里,张说实际上运用了鲁褒《钱神论》中所说:“有钱能使鬼”。不过张说不但说钱能通鬼气,而且还能召神灵,这里对钱的作用描绘比鲁褒又进了一层,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
对于有钱人,张说又进行了告诫,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不能只赚钱,不散钱,要对社会尽一些有钱人的责任。在封建社会里,对社会尽责任往往就是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有钱之人如不这样做,“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这里张说教有钱人花钱消灾,花钱买平安。另外,他还提醒有钱之人,不能一味想着花钱做好事,还必须不断地赚钱,使所花之钱有来源,让好事永远做下去。否则,“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把钱都用光了,饥寒交迫、困难厄运就会随之而来,想再做好事都没有本钱了。这里,张说对挣钱与花钱客观地进行了辩证分析,讲得至情至理。
接着,张说希望人们既要会挣钱,又要会用钱,正是会积会散,“一积一散”。有钱人要把赚钱又做好事的行为作为自身德行、情操培养的过程。如能自认为做好事不是高尚伟大的行为,说明了你已具备了为人的道德和品行,即“不以为珍谓之德”。如挣钱要取之有道,不能赚昧心钱,不能赚非法钱,即“取与合宜谓之义”。给予别人时或回报社会时,方式要得当,不要让受赠者感到是“嗟来之食”,要尊重受赠人的人格,如能做到这样,那就是一种义举之为。为人为社会做了好事,自身不要以此想得到什么,不要希望从中捞取资本,不要谋求回报,如能这样就说明你真的是对别人、对社会的尊重,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即“无求非分谓之礼”。你给予别人和社会的范围很广,受你帮助救济的人很多,那你就成为仁人君子,即“博施济众谓之仁”。承诺对别人的帮助给别人付钱按约定时间到位,遵守诺言,你就是个讲信用的人,即“出不失期谓之信”。赚钱时不要有害于自己,才是聪明之人,即“入不妨已谓之智”。张说在告诫有钱人后又说:“以此七术精炼,方为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可谓语重心长,他希望人们都能持之以恒按以上七个方面去做,达到延年益寿;否则,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削弱体质,丧失意志。
张说的《钱本草》原文不长,虽三言两语,但字字珠玑,如生公说法,入木三分。文中论钱褒贬兼具,既赞誉有嘉,又斥责有度,妙笔生花。有钱之利讲得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用钱之道分析得淋漓尽致,旨远言近,寓意深刻。告诫之意说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以中药之方讲金钱之用,以调侃之调论金钱之观,真乃千古奇文。无论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还是在当今,对世人如何具备一个良好健康的金钱观都可以说是一剂良药。
《钱本草》以药述钱,原文拓本于清乾隆年间出土,据袁枚考证为张燕公著文,樊厚书,荔菲彬刻。张说,字道济,在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为一代重臣,才华横溢。可是他为官时贪恋钱财,事发被贬。此时张说有所醒悟,认识到人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也能害人,于是就写下了此文。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筋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点滴空阶疏雨。迢递严城更鼓。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帘卷池心小阁虚。暂凉闲步徐徐。芰荷经雨半凋疏。拂堤垂柳,蝉噪夕阳余。 不语低鬟幽思远,玉钗斜坠双鱼。几回偷看寄来书。离情别恨,相隔欲何如。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