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本草

唐代张说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彩泽流润。善疗饥寒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白话译文

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以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效果明显。可以有利国家,可以污损贤达,只是害怕清廉。贪婪之人服用以不过分为好,如果过度,则冷热不均,引发霍乱。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则使人精神损伤。钱流通起来,能够感动神灵,贯通鬼气。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一边积攒一边发散称为道,不把他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借还有期称为信,不用它伤害自己称为智。用这七种方法精练此药,才可以长久地服用它,使人长寿。如果不这么服用,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词句注释

  1. 钱本草:此篇将钱喻为一种“本草”药物,历述钱本草的性质、采用的禁忌以及“七术精炼”之法,说明对待金钱应持正确态度。本草,中药的总称。
  2. 大热:指药性大热。
  3. 偏:指用作偏方。驻颜:保持容颜青春常在。
  4. 彩泽流润:指容光焕发。
  5. 立验:立竿见影。
  6. 污贤达:玷污贤达之士。
  7. 畏清廉:敬畏清廉之士。
  8. 均平为良:以平均分配为好,免得引起下面所说的症状。
  9. 霍乱:本是一种剧烈的肠胃病,这里指贪婪者分钱不均将会引起剧烈不满。
  10. 采:采用。无时:没有固定时间。
  11. 至:疑为“之”。非理:不合理,不正当的途径。
  12. 役:役使。
  13. 积:积聚,凝聚。散:发散,消散。
  14. 不以为珍:不将它作为珍宝。
  15. 使无非分:使用上没有不适当的。
  16. 博施:广泛地施舍。济众:接济大众。
  17. 出不失期:指支付不违约期。
  18. 入不妨己:指收入正当,不碍保持节操。

作品赏析

明朝李时珍著的药书《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其中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一千余首,并无“钱本草”之药。张说将钱归入中草药类,以“钱本草”阐释金钱的“性味”“药性”与“功用”,独具匠心,构思独特。

张说首先介绍了钱的性味:“味甘,性热,有毒。”即钱本有甜味,相对于酸、苦、辣味来说,甜味乃是众人皆喜爱的味道,因而味甜的钱注定是为众人所喜欢的。性能热,则说钱乃烫手之物,并非能轻易得到,获取钱时则有可能被钱所烫。有毒,则说得更为明白,因为毒乃害人之物也。张说用了三句话六个字将钱的性能表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尽管如此,张说仍然描述了钱的作用:“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说钱能使人的脸变得细腻光滑、珠圆玉润、充满神采,又能填补饥饿,还能帮人解脱各种困境、灾难、痛苦,改变人的命运,并且是立竿见影、马到成功。

钱的作用是:“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一个国家如果有了钱,国家就能繁荣昌盛,人民就能安居乐业。但是,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无论你的形象是如何高大,一旦有人用钱来污蔑你、诋毁你,总是会改变你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因为自古以来,在中国,爱钱的人总会被人低看一眼,视为“钻钱眼”之人。不过钱也不是没有克星,如遇清正廉洁、不贪财之人,还是有所惧怕的,这就是所谓的正能压邪,自古就有“糖弹”打不到的贤人志士。在这里,张说告诫道:“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由冷热相激,令人霍乱。”也就是说,有贪心的人,获取钱财不能过多,只能得该得的那部分较为适宜,平均数也就够了,不可多得。如果得了过多,不是怕冷,就是怕热,严重的还会引起剧烈的吐泻、腹痛等胃肠疾病,更严重的还会致人以死命。而要治这种病还不容易找到解药,因为“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张说进一步论述了钱的作用:“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这里,张说实际上运用了鲁褒《钱神论》中所说:“有钱能使鬼”。不过张说不但说钱能通鬼气,而且还能召神灵,这里对钱的作用描绘比鲁褒又进了一层,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

对于有钱人,张说又进行了告诫,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不能只赚钱,不散钱,要对社会尽一些有钱人的责任。在封建社会里,对社会尽责任往往就是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有钱之人如不这样做,“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这里张说教有钱人花钱消灾,花钱买平安。另外,他还提醒有钱之人,不能一味想着花钱做好事,还必须不断地赚钱,使所花之钱有来源,让好事永远做下去。否则,“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把钱都用光了,饥寒交迫、困难厄运就会随之而来,想再做好事都没有本钱了。这里,张说对挣钱与花钱客观地进行了辩证分析,讲得至情至理。

接着,张说希望人们既要会挣钱,又要会用钱,正是会积会散,“一积一散”。有钱人要把赚钱又做好事的行为作为自身德行、情操培养的过程。如能自认为做好事不是高尚伟大的行为,说明了你已具备了为人的道德和品行,即“不以为珍谓之德”。如挣钱要取之有道,不能赚昧心钱,不能赚非法钱,即“取与合宜谓之义”。给予别人时或回报社会时,方式要得当,不要让受赠者感到是“嗟来之食”,要尊重受赠人的人格,如能做到这样,那就是一种义举之为。为人为社会做了好事,自身不要以此想得到什么,不要希望从中捞取资本,不要谋求回报,如能这样就说明你真的是对别人、对社会的尊重,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即“无求非分谓之礼”。你给予别人和社会的范围很广,受你帮助救济的人很多,那你就成为仁人君子,即“博施济众谓之仁”。承诺对别人的帮助给别人付钱按约定时间到位,遵守诺言,你就是个讲信用的人,即“出不失期谓之信”。赚钱时不要有害于自己,才是聪明之人,即“入不妨已谓之智”。张说在告诫有钱人后又说:“以此七术精炼,方为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可谓语重心长,他希望人们都能持之以恒按以上七个方面去做,达到延年益寿;否则,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削弱体质,丧失意志。

张说的《钱本草》原文不长,虽三言两语,但字字珠玑,如生公说法,入木三分。文中论钱褒贬兼具,既赞誉有嘉,又斥责有度,妙笔生花。有钱之利讲得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用钱之道分析得淋漓尽致,旨远言近,寓意深刻。告诫之意说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以中药之方讲金钱之用,以调侃之调论金钱之观,真乃千古奇文。无论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还是在当今,对世人如何具备一个良好健康的金钱观都可以说是一剂良药。

创作背景

《钱本草》以药述钱,原文拓本于清乾隆年间出土,据袁枚考证为张燕公著文,樊厚书,荔菲彬刻。张说,字道济,在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为一代重臣,才华横溢。可是他为官时贪恋钱财,事发被贬。此时张说有所醒悟,认识到人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也能害人,于是就写下了此文。

名家点评

  •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施永庆《伴着那泉水清音》:在这篇短文里,张老兄以药喻钱,极为深刻地指出了金钱对社会的双面作用:“利邦国,污贤达。”一方面,推动社会的互动,促成社会的分化;另一方面,金钱崇拜也引发了道德危机,最终将人引入歧途,使人偏离了正道。他或许没有像马克思那样,以手术刀般的精确剖析金钱作为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双重属性,但他更为深刻地指出了金钱作为社会化的交流媒介对人心的道德作用,这一点尤为生动鲜活。

猜你喜欢

咏二疏

魏晋 • 陶渊明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筋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如梦令·点滴空阶疏雨

近现代 • 王国维

点滴空阶疏雨。迢递严城更鼓。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帘卷池心小阁虚。暂凉闲步徐徐。芰荷经雨半凋疏。拂堤垂柳,蝉噪夕阳余。 不语低鬟幽思远,玉钗斜坠双鱼。几回偷看寄来书。离情别恨,相隔欲何如。

咏萤

南北朝 • 萧纲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送石处士序

唐代 •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张说
简介描述:

张说(Zhang Yue,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河东(今属山西),后徙居洛阳。唐朝中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宰相。

张说举进士是在永昌年间(689年—690年)。则天时,任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后参与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大足元年(701年)书成,擢凤阁舍人。景龙元年(707年),张说因母死而退官服丧。丧期结束后,张说重新当上了工部侍郎,之后又迁任兵部侍郎。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后贬相州刺史,转岳州刺史等职。玄宗九年(72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三年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两年后归葬于洛阳万安山家族墓地。

张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人称为“大手笔”。有《张燕公集》。他的一生,正好反映了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早期之间一类人的典型状态。张说于诗文,倡风骨,重意蕴,诗文兼擅。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位高望隆,推藉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皆蒙奖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