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
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谿。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五湖离京城有千万里之遥,何况你要到五湖西边去。
渔人在南陵城郊打鱼,百姓人家在春谷溪生活。
想要归去正逢江水滔滔,还没到宣城草已经茂密萋然。
想您辞别友人到兰陵镇,哪堪再听到凄厉悲切的猿啼声。
这首诗围绕送别主题,紧扣“宣城”展开。与《送张五归山》不同的是,此诗没有特别直露的情感表达,但前代的诗家非常欣赏这首诗的章法,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此诗起句“五湖”二字,带出题中“宣城”这一地点,“千万里”极写路途遥远,但以实际情况而论,“千万里”的距离形容不算夸张。安徽宣城与陕西长安间的直线距离有一千多千米,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要跋山涉水走好几个月。“况”字引出友人要去比五湖这种偏远之地还远的地方。虽然没有直接写诗人为友人如何担忧,但这种担忧以及友人旅途的艰辛,都已间接流露出来。三、四两句实写宣城,在唐代的长安人看来,宣城地方偏远,百姓们在城郭里、溪谷间安然自得地生活,而少有繁华的纷扰,别有一番生活情趣。“欲归江淼淼”以浩荡的江景突出旅途涉水渡江的艰辛,“未到草萋萋”以草的生长写出旅途的漫长,可以想见一片萋草中的行人,心境是多么凄凉寂寞。末句以不堪猿啼,凸显行人的无限伤感。这首没有“泪”“伤”“悲”等感情词汇的送别诗,表达不太直白、热烈,但此诗章法谨严、情景交融、无限深情意在言外,值得细细品读。
此诗为王维送友人张諲归宣城而作,当与《送张五归山》作于同时。当时朝局动荡,小人当道,不少士大夫失望辞官。《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张諲擅长书画,尤工山水,曾同王维一起隐居嵩山,后来出仕,官刑部员外郎,又与王维同朝,二人互相酬唱,交情很深。张諲归宣城,王维作此诗送别。
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倒持手版支颐看,容我偷闲。松风古砚寒,藓土白石烂,蕉雨疏花绽。青山爱我,我爱青山。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