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在政治清明的本朝很久都没有显达,我和你一样不被重用。
天命如此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但你依然有着清高的品格。
想到你官归去,将在远廷的地方安然过着贫穷的生活。
秋季的天空万里明净,日暮时分九江上空无ー人。
在悠悠清夜里,在皎洁的月亮下击打着船边。
柔和的光照耀着鱼鸟栖息的水边,安然荡漾在蒹葭丛中。
平庸的我寄居在清明的今世,老的发一天天变得像蓬草一样。
愚钝而懒散的我疏于人情世故,偏执浅陋的我不被天子知晓。
微小如我虽然有可采之处,但谁能真正做到天下至公呢?
从此我也想要离开,回归也想做一个老农民。
此诗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自己与友人一样都遭遇弃置而“明时久不达”,一瞬间便缩短了两人心灵的距离,更容易产生共鸣。但是诗人并未抱怨怀才不遇,而是乐天知命,“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两句实属巧妙,足见胸襟。诗人虽然劝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荡的胸怀,但终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无可奈何之情,因此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归隐之乐:秋色如水,天空明净,落日熔金,澄江辽远,在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驾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空灵。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与大自然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至结尾八句,写出了作者所感所愿:双鬓已然斑白,心灵已然疲倦,帝王总是那么遥远,无人愿为我举荐。不愿再在这“昭世”中奔走了,不如与君一同归隐田间,做一个安分躬耕的老农吧。结尾既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又表现了对于友人归隐生涯的赞同与欣赏。看起来诗人似乎是扯远了,其实言远意近,还是围绕送别这一中心的。
王维笔下的诗与画是“道通为一”的,这首诗中间八句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画面,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中的景物和光一片、浑融无迹,青色的夜空、蒹葭,皎浩的月光、水光,物物融合,没有明显的轮廓,没有明显的界定,犹如一幅上乘的水墨画。诗歌的主旨是对友人弃官归隐一事的抒情感慨,对当朝政治有委婉的不满和批评,中心则是赞美友人的高风亮节,想象隐居生活的清贫淳朴和闲逸之乐,宣扬一种与世浮沉、和光同尘的人生哲学,感情浓至而用语平和,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这是一首送别诗。綦毋秘书即綦毋潜,唐代诗人,与王维相交多年。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著作郎官秩九品,綦母潜“食之无味”,安史之乱后,他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綦毋潜将要离开长安前,王维作此诗送别。此时王维因为涉嫌在安史之乱投敌出任伪官,在朝廷上也很不得志。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