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唐代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白话译文

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象剑戟般高耸;象群舸,南流的水象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词语注释

  1. 卢衡州:名字不详,当为出守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
  2. 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
  3. 炎方:南方炎热之地。
  4. 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5. 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
  6. 戟(jǐ):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
  7. 牂牁(zāng kē):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
  8. 汤:热水。
  9. 蒹葭(jiān jiā):一名荻,即芦苇。
  10. 渐沥(xī lì),风吹芦苇的声响。
  11. 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12. 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3. 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作品赏析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

此诗内含悲情而意悠境远,首联的“为报秋亲雁几行”和尾联的“还将远意问潇湘”,均有高朗舒畅、风情摇曳之致。前四句是接来书后对柳州居地的“报”,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对衡州一地的“问”,一“报”一“问”,正好将全诗绾合起来,最能见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全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幽深含蓄。特别是尾句,似余音绕梁,意境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据宋人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考证,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曾经当过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写信给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后,作了答诗以柳州之恶劣劝慰身在潇湘的友人。

名家点评

  • 明代学者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首句是慰卢君,言君居此,莫嗟炎热之方。余因雁书时至,而觉山利如戟,水流如汤,雨滴蒹葭,日映桔柚,皆动吾以遐思也。念昔柳恽为治地道,贬吴兴太守,犹非绝境。今余所居非地,聊述贬谪之意而问之卢衡州耳。
  • 清代文学家纪昀《瀛奎律髓汇评》:一说谓卢以衡州为炎,其地犹雁所到,若我所居,则林邑、群舸之间,更为远矣。于理较通而不免多一转折,存以备考。
  •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柳州谪官以后之诗,多纪岭南殊俗。此联(按指“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蚊涎”)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句,纪其风物之异也。寄友诗云:“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纪山水之异也。《峒氓》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纪俗尚之异也。就见闻所及,语意既新,复工对仗,非亲历者不能道之。

猜你喜欢

梦江南·红茉莉

清代 • 屈大均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人月圆·会稽怀古

元代 • 张可久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苎萝人去,蓬莱山在,老树荒碑。神仙何处,烧丹傍井,试墨临池。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代 • 高适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夜游孤山记

清代 • 邵长蘅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杨氏之子

南北朝 •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柳宗元
简介描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

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