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乃唐杜甫子美避地蜀中时,裴冕为作于浣花溪者,子美诗所谓“万里桥西一草堂”是也。当时之草堂,废已久矣;而后世作堂以像之者,则累累不废焉。至蜀献王崇尚子美之忠贤,一新其堂。每岁时、良辰、胜日,蜀之衣冠士庶,与夫戴白之叟、垂髫之童,皆知草堂之名,而出游其地。人物车马杂遝,道路至填溢,草堂不能容。由是草堂遂为蜀中之胜迹,朝之缙绅大夫有事于蜀者,亦必至其地焉。自子美草堂以来,以全蜀之盛,历代之豪族富家,高甍巨桷,歌台舞榭,蔽云日而出风雨者,不知其几万亿,今皆消灭殆尽,寂无名称。独子美区区一草堂,而为后世之所景慕,兴葺游观,爱赏之不忘,名将与天地相为悠久。
草堂是唐朝杜甫(子美)在蜀中避难时,裴冕为他修建在浣花溪的屋子,即杜甫诗中所说的“万里桥西一草堂”。当时的草堂,已经荒废很久了;但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杜甫,纷纷建造草堂来效仿它,这些草堂因此得以保存下来。到了蜀献王(朱樁,明太祖第十一子,时任蜀王)时期,他崇尚杜甫的忠诚和贤能,于是对草堂进行了翻新。每逢时节变换、良辰吉日,蜀地的官员百姓,以及白发苍苍的老人、垂髫的孩童,都知道草堂的名声,纷纷前来游览。人流车马熙熙攘攘,道路都被堵塞得满满的,草堂都容纳不下了。因此,草堂自然成为了蜀中的游览胜迹,就连那些从外地来蜀中办事的官员,也必定要到草堂一游。自从杜甫草堂建立以来,全蜀的繁华,历代的豪族富家,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歌台舞榭,遮蔽日月、吞吐风雨的,不知道有多少万亿,但如今都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了名字。唯独杜甫这小小的草堂,被后世的人们所敬仰羡慕,他们不断地修缮、游览观赏,爱不释手,草堂的名声将与天地同存,流传久远。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