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宿硖石寺下

宋代赵抃

淮岸浮图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白话译文

淮河边上,山上矗立的宝塔高与天齐;硖石寺的僧人,应当早已把世事抛弃。

天刚晚,山门已经紧紧地关闭;只有钟声悠扬,传进河边停泊的画船里。

词句注释

  1. 硖石:在今安徽凤台西南淮河边。
  2. 淮岸:淮河岸边。浮图:即塔。
  3. 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尘缘,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缘。
  4. 松关暮锁:寺门在傍晚时紧紧关闭。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作品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旅途的寂寞,全用景语表达,这是绝句常用的手法。

船停泊在淮河岸边的硖石山下,山上坐落着一所古寺。山并不高,但从河底的船中仰视,寺里的古塔却给人“半倚天”之感。硖石一带环境幽静,加上古寺高踞山巅,遂使诗人觉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圆足,超脱尘境。舟行是寂寞的,此时舟泊硖石,诗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胜造访的念头,他是在舟中纵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发现松径边寺庙的栅栏是锁着的,寂无人迹。于是希望变成了怅望,古寺在诗人的心理上愈去愈远了。然而就在这怅望之际传来了暮钟的声音,一声声进入画船。那佛国世界本已遥远难即,此时却放出钟声来到人间,这种声音,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这四句诗,在地理位置的处理下,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境界开朗;在景物与感官的搭配上,又有动有静,有视觉又有听觉的感受,从而使读者细密地品味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唐张继《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写红尘扰乱中的寺庙钟声;这首诗写人烟稀少处的寺庙钟声,各自意境不同,都写得很美。

诗在空间位置的处理上,首句是向上仰观古塔,末句是钟声下及画船。自下而上,复又自上而下,硖石古寺在心理上高远超脱的印象,即不待刻画已自然形成。在景物的搭配上,既有动,又有静,既有山巅古寺,又有水滨画船。于互相映衬中突出了硖石寺的静穆,而不显得枯寂。末句由写视觉感受,转到写钟声,更添出无限诗意。那钟声在船头,在水上,荡漾传送,终于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诗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

创作背景

据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说,赵抃平常性喜山水,晚年致仕,年七十余,还遍游天台、雁荡诸名山。这首诗就是在游宿硖石寺后创作的。

猜你喜欢

西亭子送李司马

唐代 • 岑参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

喜雨亭记

宋代 •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过樊川旧居

唐代 • 韦庄

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宋代 •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风鸢图诗

明代 •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赵抃
简介描述: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县(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北宋名臣、词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起家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县、海陵县、江原县,迁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人称“铁面御史”。嘉祐元年(1056年),出知睦州,移梓州、益州路转运使,迁右司谏,论事不当,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奉使契丹。还朝后,进位河北路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出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以知谏院召还,拜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年),反对“青苗法”,外知杭州、青州等地。熙宁十年(1077年),再知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逝世,时年七十七,获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赵抃既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铁面御史”,也是善于治理地方的清官能吏。治理蜀地时,为吏清正,以身作则,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蜀地奢靡之风为之一变,政绩斐然,深受民众称道;任崇安知县时,主持兴修河渠,引城西河水入城,解决了城内的生活、运输、消防等用水,后人称为“清献河”,其设计科学,进水口的拦水坝历经千年不坏,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越州灾情严重时,巧用市场规律,救灾振荒,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把灾荒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善诗文,著有《赵清献公集》。

赵抃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