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宋代李昴英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相逢知又何处。摩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白话译文

早上起来,看到繁花凋落,心里很奇怪,原来是昨晚下了一场春雨。您施行德政,犹如阳春给百姓带来温暖,如今却要调走了,因此丹山碧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满树的黄鹂不停地鸣叫,好像要把春留住。杜鹃啼声里满是无可奈何之情。听闻采石矶头风高浪急,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呵护。

人们唱起了离别的歌,画着鹢鸟的船在东渚徘徊,即将启程。不知下次相逢是在什么地方?抚弄着宝剑,雄心壮志依旧存在,喝着酒细细谈古论今。您这一去,在东南几万里的土地上,成为撑持大局的擎天一柱。祝您母亲长寿,更能稳坐安车,您在三槐堂上,还能孝养父母。

词句注释

  1. 摸鱼儿:词牌名,又名“摸鱼子”“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十句六仄韵,下片十一句七仄韵。
  2. 王子文:王埜,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人,是南宋后期主战派官员。在理宗淳祐年间,曾先后知隆兴、镇江等府,又任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负责江防要务。他曾上疏反对和议,认为“今日之事宜先定规模,并力攻守”,所以非常注意水军的建设,在任职期间,大力修造船舰,守险备具,又增设“游兵”巡江,并提倡屯田,使得“江上晏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他还是个文武兼通的“儒将”,是学者真德秀的弟子,尊崇朱熹之学,又擅长诗词,工书法。太平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当涂、芜湖繁昌、湾沚等地。
  3. 片红初瘦:指繁花凋落。
  4. 有脚阳春: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因用以喻地方官施行德政之词。
  5. 东君:春神,此兼指王埜。
  6. 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失位后之魂所化,故名。
  7. 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
  8. 阳关唱:指离别时唱的歌。阳关,曲名。《阳关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
  9. 画鹢(yì):指船首画鹢鸟的船。《晋书·王濬传》:“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10. 摩挲(suō):抚摸,抚弄。
  11. 擎天柱:托住天的柱子。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洪兴祖补注引《神异经》:“昆仑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后以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
  12. 寿母:《诗经·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13. 稳步:一作“稳坐”。安舆(yú):即安车。老年人和妇人乘坐的车子。
  14. 三槐:《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一类的高层官员。《宋史·王旦传》载,王祜在院中种了三棵槐树,并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后代子孙因此修建三槐堂以为纪念。
  15. 彩衣舞:《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孝子传》:“老莱子年七十,至孝。尝着彩衣,为亲取饮上堂,失足,恐父母伤心,因僵仆为婴儿啼以娱亲。”后遂以“老莱娱亲”“彩衣舞”等表示孝养父母。

作品赏析

此词一开篇,“怪朝来、片红初瘦”,以“怪”字领起,表达作者的讶异之情,一下子便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原来是春天的繁花开始飘落令他感到意外。花儿萎悴用“瘦”字去形容,仿佛使人看到一个娟好俏丽的佳人忽然颦眉蹙额,清减了几分。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该对他有所启发。接着,作者以“半分春事风雨”倒点原因,解开前面自设的疑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昨晚一场摧花的风雨把春色大大损毁了。“半分”,说明摧损程度之甚。这就是词家的所谓“逆笔”,使重点突出,而句法亦较多变化。三、四句正式点明“离恨”,转入送别的主题。“有脚阳春”是对能行惠政的官员的传统称颂语,意思是说他所到之处,如阳春之煦物,能令百姓昭苏。但现在“阳春难驻”,王埜要调走了,于是连山水似乎也充满离愁别恨。到这里,读者顿悟前面写春残景象不光是为了烘染离别的气氛,而且是对“阳春难驻”作形象的说明。“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写渡头景色。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树上的黄莺正间关啼啭,仿佛恳请即将离去的春天再多留一会儿。这三句也是融情于景,借啼鸟之惜春,比喻自己对王埜的依依惜别。

不过,王埜的调动,到底是国家的需要,时局的要求,所以尽管感情上难以割舍,也只能分手了。在词中,这一重转折是由“无端杜宇”四字开始的。无端,即没来由,无缘无故,这里含有无可奈何之意。杜宇的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所以又名“催归”。这里说“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的是杜鹃鸟,其目的是与上句的“黄鹂”前后照应,扣紧暮春景色,让景、情、事打成一片,使整个上片的意境更显浑成。“惊涛屋大”是说长江风急浪高,杜甫有“高浪垂翻屋”句。当涂江面一带,风狂浪恶,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的照临呵护,比喻那里位置的重要和形势的艰危险恶,须由豪杰之士去担当局面。自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金国灭亡后,次年蒙古兵即大举南下,攻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淳祐十二年(1252年)又掠成都,一时烽烟四起。词中的“惊涛”“寒色”,正是对当时艰危局势的形象写照;而“春”字,亦与上文“东君”“阳春”一脉相承。

上片借景传情,抒写惜别之意,而情绪一波三折,几经起伏跌宕:从开头至“阳春难驻”,是一开;“叫住东君”是一合;至“寒色要春护”又是一开,把恋恋不舍而又不得不舍的心绪刻画得细腻传神。

换头处以送别情景过渡,然后再转入临别赠言。“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人们唱起了离歌,远行的船只即将启航了。临行之际,人们自然都希望后会有期,但世事茫茫,实在难以预料何时何地才能见面。不过,既然已经以身许国,个人的事亦无需多虑了。“相逢知又何处”一句,正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于是,在饯别的酒筵上,两人同抒壮怀,细评今古。“摩挲老剑”,如同诗词中常见的“抚剑”“看剑”一样,是一种渴望施展抱负的举动;“剑”而说“老”,则表明他们已久蓄此志,饱历风波。经过千磨百折而雄心犹在,尤其难能可贵。由此推知他们对今古的评论,一定也不离国家兴废、英雄成败的话题,自然亦涉及到此行赴任的前景。“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这是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嘱望,希望他肩起拱卫东南的重任,做撑持大局的擎天一柱。由此亦可见两人相知之深,相期之切。

全词写到这里,都是遒炼紧凑,一气呵成,情郁而辞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惜下面收束处出语涉腐,显得后劲不继,令全篇有所减色。“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这是顺带为王埜之母祝寿,并表王埜之孝亲。安舆,也叫“安车”,是妇女、老人乘坐的小车。三槐堂,出自《宋史·王旦传》,是有关王姓的典故。王埜父亲王介也是大官,王埜初以父荫补官,现在又渐得重用,故以此典为祝。彩衣舞,用老莱子七十娱亲的故事。以上这些都是熟调,用在这里,可算败笔。

综观全词,除结尾可议之外,大体写得不错,而尤以上片为佳:跳荡转折,情景相生,感喟甚深,境界亦大。下片上半则富雄直之气,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概。作为一首送别词,它没有落入单纯抒写“黯然销魂”的个人情绪的窠臼,也没有乱头粗服地故作壮语,哗众取宠,而是密切结合当前景色与情事,大处着眼,细心落笔,把个人离合之感与整个社稷安危联系起来,融“小我”入“大我”,使作品保持旺盛的气势和较高的格调,颇为不易。这正是作者胸襟抱负与艺术手腕不凡之处。

创作背景

王埜何时知太平州,《宋史·王埜传》缺载。史言其于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迁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节度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行宫留守。此词送王埜知太平州,当在上述任命之前,即淳祐十二年(1252年)以前。王埜即将赴任的太平州在长江南岸,州治当涂(今属安徽),居南北交通冲要,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又邻近前线,所以地位相当重要。王埜出知太平州,正是被委以国防、江防的重任。李昴英在友人即将赴任太平州的时候写此词送别,希望他在几万里东南能够雄心不泯,做一位爱民恤物的好官。

名家点评

  • 清代李调元《雨村词话》:杨升庵《词品》云:“……因《摸鱼儿》词送太平州守王子文词得名。叔旸亦止选此一调,称为词家射雕手。”今按其词有“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句,乃献寿俗套谀词,不知当日何以得名。
  •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管士光《宋词精选》:上片写花事阑珊之时的惜别之情,表现出词人对友人的推重。下片写对友人的希望,最后四句虽是此种情境下的寻常语,但颇落俗套,使全词有强弩之末之感,殊为可惜。

猜你喜欢

暗香·旧时月色

宋代 •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骄儿诗

唐代 • 李商隐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与赵莒茶宴

唐代 • 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石竹咏

唐代 • 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登望楚山最高顶

唐代 •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李昴英
简介描述:

李昴英(1201年—1257年),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人。南宋名臣、学者、词人。

李昴英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汀州推官,因功进太学正,迁著作郎兼屯田郎,后升大中丞兵部郎中。宋理宗淳祐年间赴京,弹劾大臣范钟、史嵩之、吴知古,并几次抗疏,弹劾和揭露史嵩之的罪行。后任直宝阁江西提刑兼知赣州,授大宗正卿兼国史编修,宝录院检讨。李昴英为官廉直,不畏强权,多次弹劾权臣贾似道、丁大全,后进太常卿右史、兼权吏部右告侍郎,升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加中大夫,封番禺开国男爵。晚年李昴英隐居广州文溪,因以为号,著有《文溪存稿》《文溪词》《南海志》等。宝祐五年(1257年),在广州病逝。

李昴英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