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斋

宋代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白话译文

总感觉西斋的风景是最幽静的,(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居古代诸侯的官位。

执一樽美酒,面对着风月美景,没有俗事烦心,千里的耕地有秋日丰收的年景。

云水醒心,鸟儿鸣唱。清澈寒冷的流水冲洗着洁白的砂粒。

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籍,这种美好的感觉好像在香炉峰的最上面。

词句注释

  1. 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2. 一尊:一杯。
  3. 香炉:香炉峰。

作品赏析

曾巩于1071年(熙宁四年)由越州通判改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到任后曾改善邑政,“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未期,囹圄多空,而枹鼓几息,岁又连熟,州以无事。”(曾巩《齐州杂诗序》)因而得以悠游湖山,赋诗娱情。王士祯说:“曾子固曾通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而于西湖尤惓惓焉。如鹊山亭、环波亭、芍药厅、水香亭、静化堂、仁风厅、凝香斋、北渚亭、历山堂、泺源堂、阅武堂、下新渠、舜泉、趵突泉、金丝泉、北池、郡楼、郡斋,皆有作。”(《带经堂诗话》卷十四)该篇为1072年(熙宁五年)游大明湖而作。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大明湖畔,取韦应物“燕寝凝清香”句意而命名。

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诸侯”,指封建朝廷委派的州郡长官,类似于古代诸侯,故诗人幽默地自称为“古诸侯”。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不知官是古诸侯”,并不是曾巩忘记了地方官的职责,而是他善于治邑,游刃有余,能使地方政通人和,因而才有游逛湖山的余暇和雅兴。三、四句由第二句来,也是第二句的具体化。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诗中一句是就诗人个人生活说的,“一尊风月”,表示悠闲之趣;一句是就社会环境说的,“千里耕桑”,充满丰饶气氛。这一联表现出政简年丰,正是第二句的注脚。

由于官闲无事,便可静心领略此中幽景雅趣,第三联笔力集中于此。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该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云水醒心鸣好鸟”,“云水”,如白云一样纯洁的湖水。“醒心”,来自韩愈的《北湖》诗“应留醒心处”。欧阳修曾在滁州建“醒心亭”,曾巩为之作《醒心亭记》。这里“醒心”含有使心地清醒明澈之义。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和鸣。连水鸟也为湖光之美所动,诗人更会心旷神怡了。“玉砂清耳漱寒流”,“玉砂”,泉底砂石晶莹如玉。“清耳”,班固《答宾戏》说:“牙旷清耳于管弦。”陆机《演连珠》也有“瞽史清耳”之语,意指静心倾听,这里兼有使耳边清幽之意。“漱寒流”是从孙楚“枕石漱流”(见《世说新语》)的典故中化出。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泉流本无纤尘,却又为玉砂磨洗,愈使人觉其清澈可鉴。这一联是全诗中的警句,“醒”、“鸣”、“清”、“漱”四个动词的使用,使句格变得极为灵动,下字精警,颇费安排。

末联归结全诗,意思是在此潜心书史,是置身于最令人向往的境界。黄卷,指细心读书。寻绎义理叫。“香炉最上头”,即香炉峰景物绝佳处。白居易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李白登香炉峰有“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句。白居易曾在香炉峰建草堂,自谓“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草堂记》)可见香炉幽境历来为人仰慕。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说明他对齐州山水是非常喜爱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暇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意境清幽隽洁,沁人心脾。

猜你喜欢

游虞山记

清代 • 张裕钊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鑱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谓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笋而饷余两人已,日昃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花,自寺以往,芳馥载涂。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翼日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复至焉。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清代 •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江楼感旧

唐代 •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曾巩
简介描述: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中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中国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1041年)入太学,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嘉祐六年(1061年),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 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元年(1068年),为《英宗实录》检讨官,次年起任地方官吏,辗转越州、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颇有政绩。元丰四年(1081年),得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擢中书舍人,九月遭母丧,罢职。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卒于江宁府(今南京)。

曾巩现存散文上千篇。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较少的一位,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都是议论文章的代表之作。曾巩也长于诗,其诗风与文风相近,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而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手法略少,显示出宋诗擅长议论的特点。曾巩文集传世者有《元丰类稿》50卷,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为最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顾崧龄重刊,除正集以外,又补集外文2卷、续附1卷,保存曾巩文章较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