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代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白话译文

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雾弥漫的江中。

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传来广陵树间的钟声。

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世间事如同波上行舟,无论顺流逆流怎能停?

词句注释

  1. 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位于今江苏扬州江都南,是唐代的南北交通要道。
  2. 元大:未详何人。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
  3. 校书:官职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4. 凄凄:形容哀伤的样子。
  5. 去:离开。
  6. 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7. 泛泛:形容船行漂浮的样子。
  8. 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此处指从扬子津出发北归洛阳的船。
  9. 洛阳人:诗人自指。
  10. “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11. 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12. 今朝(zhāo):现在,今天。
  13. 此:此处。
  14. 为别:作别。
  15. 还:再。
  16. 世事:世上的事。
  17. 沿洄(huí):顺境与逆境。沿,顺流而下。洄,逆流而上。
  18. 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在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诗歌。其中“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感情非常强烈,这首诗也因这十个字而著名。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名家点评

  • 宋代刘辰翁《韦孟全集》:刘云:至浓至淡,便是苏州笔意。
  •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浅浅说出,自然超凡。
  • 清代陆次云《唐诗善鸣集》:韦诗醇古,之内又复坚深,用笔甚微。如此诗,令选者似可舍却,终不可舍却,细咏之,自得其味。
  •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探,此种可以为法。
  •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六朝佳句(“归棹”二句下)。

猜你喜欢

雪窦游志

元代 • 邓牧

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

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覆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植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亦兴尽,不暇登陟矣。

巫峡

唐代 • 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自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更漏子·星渐稀

唐代 • 牛峤

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挑锦字,记情事,惟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

白燕

明代 • 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山人劝酒

唐代 • 李白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举觞酬巢由,洗耳何独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韦应物
简介描述: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宣州司法参军韦銮之子。唐朝诗人、官员。

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韦应物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岁起就担任三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的官职。贞元七年,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其所作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此外,韦应物偶亦作小词。今传有其所作十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州集》。所作散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