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郊外寺院的晨钟声若有若无地传来,大雪积满幽林,自然更加人迹罕至。
寂寞独处于此,反而生出了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甚至都不想冒着风尘回城里去。
这是一首寄赠诗。寄赠诗涉及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盛唐诗中以友情表现得最为酣畅饱满。诗人们在送别诗中抒发别情,相互勉励,以道义相许,以气节相勉,表现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充满诚挚动人的人情美。韦应物写给子弟亲人的诗有六十首之多,占其现存作品的十分之一,呈现出大历时代诗人更关注人伦感情的写作倾向。这大概是由于此时期的诗人生当乱世,“由于乱离的遭遇,大抵儿女情多,故长于描绘家人父子和亲友离合的主题”(《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诗的前两句说,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向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韦诗长于先述情,后布景,而情在景中。此诗则以写景起,以议论结。诗人布下了“雪满幽林”这样一幅图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议论,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此诗约是诗人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冬在鄠县沣上所作,当时诗人已辞官闲居沣上善福精舍,因闲居日久,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寄赠自己的亲人。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俺也曾娇滴滴徘徊在兰麝房,俺也曾香馥馥绸缪在鲛绡帐,俺也曾颤巍巍擎他在手掌儿中,俺也曾意悬悬阁他在心窝儿上。
谁承望,忽剌剌金弹打鸳鸯,支楞楞瑶琴别凤凰。我这里冷清清独守莺花寨,他那里笑吟吟相和鱼水乡。难当,小贱才假莺莺的娇模样;休忙,老虔婆恶狠狠地做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