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郊外寺院的晨钟声若有若无地传来,大雪积满幽林,自然更加人迹罕至。
寂寞独处于此,反而生出了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甚至都不想冒着风尘回城里去。
这是一首寄赠诗。寄赠诗涉及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盛唐诗中以友情表现得最为酣畅饱满。诗人们在送别诗中抒发别情,相互勉励,以道义相许,以气节相勉,表现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充满诚挚动人的人情美。韦应物写给子弟亲人的诗有六十首之多,占其现存作品的十分之一,呈现出大历时代诗人更关注人伦感情的写作倾向。这大概是由于此时期的诗人生当乱世,“由于乱离的遭遇,大抵儿女情多,故长于描绘家人父子和亲友离合的主题”(《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诗的前两句说,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向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韦诗长于先述情,后布景,而情在景中。此诗则以写景起,以议论结。诗人布下了“雪满幽林”这样一幅图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议论,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此诗约是诗人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冬在鄠县沣上所作,当时诗人已辞官闲居沣上善福精舍,因闲居日久,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寄赠自己的亲人。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秘阁修撰韩公知婺之明年,以“恣行酷政,民冤无告”劾去。
去之日,百姓遮府门愿留者,顷刻合数千人,手持牒以告摄郡事。摄郡事振手止之,辄直前不顾;则受其牒,不敢以闻。
明日出府,相与拥车下,道中至不可顿足。则冒禁行城上,累累不绝。拜且泣下,至有锁其喉自誓于公之前者。里巷小儿数十百辈罗马前,且泣下。君为之抆泪,告以君命决不应留;辄柴其关如不闻。
日且暮,度不可止,则夺剌史车置道旁,以民间小舆舁至梵严精舍,燃火风雪中围守之。其挟舟走行阙告丞相御史者,盖千数百人而未止。
又明日,回泊通波亭,乘间欲以舟去,百姓又相与拥之不置,溪流亦复堰断不可通。乡士大夫惧蚁蝼之微不足以回天听,委曲谕之,且却且行。久乃曰:“愿公徐行,天子且有诏矣。”公首肯之。道稍开,公疾驰径去。后来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责诮怒骂,不啻仇敌。
呜呼!大官,所尊也;民,所信也。所尊之劾如彼,而所信之情如此,吾亦不知公之政何如也,将从智者而问之。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
寒鸡思天曙,振翅吹长音。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陈醴发悴颜,巴歈畅真心。
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
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
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