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

唐代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白话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词句注释

  1. 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2.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情绪黯淡低沉。一作“忽忽”。
  3.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田里,田园,故里。
  4.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邑,城邑。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5. 问讯:探望。

作品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名家点评

  • 宋·黄彻:韦苏州《赠李儋》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郡中燕集》云:“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祖,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巩溪诗话》)
  • 宋·刘辰翁:简淡之怀,百世犹为兴慨。(《韦孟全集》)
  • 宋末元初·方回:朱文公盛称此诗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独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贤矣。(《瀛奎律髓》)
  • 明·胡震亨:韦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仁者之言也。刘辰翁谓其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正味此两语得之。若高常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亦似厌作官者,但语微带傲,未必真有退心如左司之一向淡耳。(《唐音癸签》)
  • 明末清初·冯舒:圆熟却轻茜。(《瀛奎律髓汇评》)
  • 清·焦袁熹:“邑有流亡”句,高在闲放在第六句,只与上下文一般随口说,不是特地说,如云我之用心如此如此也。此不是为作诗者说法,乃是看诗之法,闻其乐而知其德也。(《此木轩论诗汇编》)
  • 清·何焯:此句中暗藏“望”字(“今日花开”句下)。(《唐律偶评》)
  • 清·毛张健:中四句自述近况,寄怀意唯于起结作呼应。然次句击动三、四,七句暗承五、六,又未尝不关照也。(《唐体肤诠》)
  • 清·张世炜:此等诗只家常话、烂熟调耳,然少时读之,白首而不厌者,何也?与老杜《寄旻上人》之作,可称伯仲。(《唐七律隽》)
  • 清·纪昀:上四句竟是闺情语,殊为疵累。五、六亦是淡语,然出香山辈手便俗浅,此于意境辨之。七律虽非苏州所长,然气韵不俗,胸次本高故也。(《瀛奎律髓汇评》)
  • 清·许印芳:晓岚讥前半为闺情语,虽是刻核太过,然亦可见诗人措词各有体裁,下笔时检点偶疏,便有不伦不类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观者亦不觉其谬,病在诗外故也。(《瀛奎律髓汇评》)
  • 清·高步瀛:吴曰:情景交融(“世事茫茫”二句下)。蔼然仁者之言(“邑有流亡”句下)。曰:本言今日思寄,却追述前此,益见情真,亦是补法。三句承“一年”,放空一句,四句兜回自己,五六接写自己怀抱,末始入今日寄意。(《唐宋诗举要》)

猜你喜欢

渔家傲·赠曹光州

宋代 • 苏轼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曲玉管·陇首云飞

宋代 • 柳永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花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贾人渡河

明代 • 刘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天马歌

唐代 •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韦应物
简介描述: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宣州司法参军韦銮之子。唐朝诗人、官员。

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韦应物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岁起就担任三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的官职。贞元七年,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其所作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此外,韦应物偶亦作小词。今传有其所作十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州集》。所作散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