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著意问春春不语。
春水清泠泠,流向桥东去。行云默默移,回到溪头住。风疏疏,月淡淡,常有来时候:水潺潺,云飘飘,却无寻觅处。
像佳人独立,受尽相思苦:天寒日暮薄袖冷,身倚修竹。雪边一片春,白头空辜负;特意去慰问,春却不言语。
上片围绕着“探”字,以探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时所见的“泠泠”流水、"漠漠"归云和"疏风淡月"等景物烘托渲染环境,意致十分闲淡。写行云流水,疏风淡月,写出了梅的环境。
下片围绕着“梅”字写梅。前两句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意,写幽独佳人比拟梅花,以抒发探梅之所感。“著意问春春不语”,显然是从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脱胎而来的,春明明是梅花唤来的,可要问它,它却又羞怯不语,写得很委婉。后两句则借探梅这个话题慨叹道:往昔白白错过了雪中赏梅的大好机会,如今已进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了。
这首词写的是去杭州东山探梅的所见与所感,重心在一个“探”字。写初春雪梅之静谧,委婉之至。上片写一“探”字,下片写一“梅”字。最后两句的慨叹,是这一篇抒情词的主旨。
刘镇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及第,后因“诖误”谪居三山三十年,这期间曾去杭州东山探梅,这首词写的即是途中的所见与所感。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