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伯玑金陵

清代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白话译文

东风着意吹动杨柳,绿到了芜城的第几桥?

想折一枝以寄相思,隔江飘来残笛春雨潇潇。

词句注释

①东风:春风。作意:起意。

②芜城:在扬州北,即古邗沟城,后荒芜。

③相忆:指与陈伯玑相互思念。

④江:指长江。潇潇:小雨蒙蒙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王士祯于扬州任推官时,陈氏客居金陵仰慕王士旗而数次过江拜访,王士祯安排他居古文选楼,料理招待颇周到。当陈氏从扬州返回金陵有年,王士祯心中却始终盘郁着一股思念甚至担忧之情。当初春时节, “东风作意”吹绿了杨柳枝条,作为多情善感的诗人自不会无动于衷。于是有《寄陈伯玑金陵》之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友诗。此诗感情变化曲折而有层次,怀友之情并不和盘托出,而是蕴含在东风、杨柳、残笛、雨潇潇几个鲜明可感的意象之中。

第一句起得奇特。“东风”之“吹杨柳”,乃是自然现象,一般人是欣赏的,而诗人却在“东风”与“吹杨柳”之间嵌入作为故意解的“作意”二字,赋予“东风”以人的性格,又透露出诗人淡淡的怨情。为什么诗人忽视春天里怒放的百花,而单注意杨柳,并有怨情呢?刘禹锡《杨柳枝》中的两句正好可以作为回答:“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第二句紧承起句,说明“东风作意吹杨柳”的后果,浓化怨情。不肯直陈,而以疑问的语气出之,既显得空灵, 又有力地表现了无可奈何,迷茫惆怅的心态。“芜城”,即邗沟城,在扬州北,汉以后荒芜,鲍照曾以赋写之,但这里实指扬州。“第几桥”,是因为扬州在唐代繁盛时,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而言的。语言的表面是询问“绿列芜城第几桥”,实质上是感慨扬州的杨柳满城皆绿了。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自己的愿望。 自汉代始便有折柳送别的风习,意在借依依的柳枝,表示依依的别情。自晋代始又有折梅赠人,以表价谊的事实,折柳赠人,意在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但该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

第四句,是诗的精华所在,能体现出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一笔放开,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颇易使人联想起黄庭坚《寄黄几复》诗的尾联:“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膝。”扬州在长江之北,金陵在长江之南,所以说“隔江”。“残笛雨潇潇”,是想象出来的陈伯玑的处境。“残笛”声哀怨,“雨潇潇”声凄清,诗人意在让读者从这样的声音中去联想陈伯玑生活的贫困、孤寂和凄凉,并体会他对陈伯玑深厚的同情和关心。这样的结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隐一现,整首诗也显得缥缈空茫,意境高远了。

全诗意境幽深,情感蕴藉,韵味盎然,典故运用极其自然,实为佳作。

名家点评

  • 郑州大学教授何均地:除“相忆”二字略透消息外,纯用烘托,总不道著正事,真可以说是得司空图说神髓的佳作。(《清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昨日

唐代 • 李商隐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

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伯夷颂

唐代 •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清代 • 纳兰性德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农家叹

宋代 • 陆游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

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王士祯
简介描述: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