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和漱玉词

清代王士祯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裯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白话泽文

黑沉沉的凉夜里花漏中的水仿佛已凝冻,斜靠在枕上无法入眠,渐渐地听到荒鸡的啼鸣和骚动。此时此刻满腹愁绪,可夫君却不能和我忧愁与共。月光从窗缝中移过,只觉得春寒越来越重。

回忆起昔日与夫君同盖一条锦被彼此亲密无缝,夫君就像桐花,我就像桐花丛中的凤。往事好像已经很遥远了却又徒然进入了我的梦中,银筝断绝了弦索让人无法再弹奏《连珠弄》。

词句注释

  1.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漱玉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名。
  3. 花漏:镂花的铜漏。漏,古代计时器。
  4. 欹(qī)枕:斜靠在枕上。
  5. 荒鸡:不按时啼鸣的鸡声。动:指鸡鸣报晓。
  6. 窗罅(xià):窗户的缝隙。
  7. 裯(chóu):单被;一说为床帐。一作“衾”。
  8. 桐花凤:鸟名,羽毛五色,因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
  9. 连珠弄:古曲名。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写的是女子春夜无眠、孤寂愁闷的情景。作者颇具匠心地把人物置于凄凉幽冷的氛围中,借以衬托女子那哀婉孤独的心绪。题材虽陈旧,艺术上却有所创新。

上片开篇“凉夜沉沉花漏冻”一句,交代周围环境。此句重在突出“凉夜沉沉"那种深夜清冷的气氛,衬托夜之冰凉,而且使人产生长夜漫漫、时间停滞之感,造成一种“寂寞恨更长”的心理错觉。在这样的氛围中,推出了词中的人物形象,映衬手法运用得很成功。“渐觉荒鸡动”,这鸡鸣并未给“无眠”的人带来慰藉,反而更显得境界凄凉寂寞。原来词中的人儿是个女子,她正为“闲愁”而经受着精神的折磨,郎君远出不归,不能与她共度寒宵,感到孤苦伶仃。内有愁结,外有春寒,她难以高枕无忧、安然入睡。这是以神写形,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间接反映了女子愁苦憔悴的形容。夜越来越深了,也越来越凉了。这里融情入景,言尽意未尽,令人有清新神远之感。

下片径直抒情,回忆昔日与郎君共享天伦之乐的恋情生活。“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两个比喻形容夫妻相亲相爱的鱼水关系。这两个比喻清新尖利,以致词人被称为“王桐花”。“桐花”“桐花凤"用典,“郎”是“妾”的依靠,“妾”是“郎”的可心人。夫妻朝夕相守,耳鬓厮磨,那是十分幸福的日子,说明了女子对昔日的生活充满了眷恋之情。可惜“往事迢迢徒入梦”,那温馨的回忆毕竟很久远了,“往事” 即使在梦中浮现过,亦是虚幻不实的,对解除今夜的“闲愁”是毫无补益的。词意一转折,女子的思绪又从“往事”回归到“此际”,而此刻的现实又是那么无情:“银筝断绝连珠弄”。这结句字面意思乃是银筝不再弹奏《连珠弄》这曲子了,深层的含义是说两人“连珠”一样的团圆生活“断绝”久矣,亦即“郎不共”久矣。不知何时才能重奏《连珠弄》之曲、重温“共锦裯无半缝”之梦。词至此戛然而止,留下的是女子绵绵不尽的愁思。

此词或有寄托,“往事迢迢”二句,或与王士祯早岁所作《秋柳》诗一样,表现出对南明王朝的眷念。全词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比喻恰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缠绵中有怨愤,颇近李清照原作。

创作背景

此词是王士祯步宋代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词韵而作的一首情词。李清照的词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表达相思之情。王士祯这首词亦是代言闺中怀人之作,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证。

名家点评

  • 清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八:阮亭沿凤洲、大樽绪论,心摹手追,半在《花间》,虽未尽倚声之变,而敷辞选字,极费推敲。且其平日著作,体骨俱秀,故入词即常语浅语,亦自娓娓动听。其"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最为擅名,然起结少味,殊非完璧。
  • 清代谭献《箧中词》:“深于梁陈。”
  • 清代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三:“此词绝雅丽,一时京师盛传,呼之为‘王桐花’。”

猜你喜欢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吴宫

唐代 •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雨后望月

唐代 • 李白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昼梦

唐代 •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五代 • 孙光宪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争教人不别猜嫌。

王士祯
简介描述: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