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角儿·亳社观梅

宋代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白话译文

花开的时候象雪,凋谢的时候仍然像雪,在百花之中的确是绝无仅有。散发出来的清香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而是从骨子里飘荡出来的,清香透彻。

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惭得减损了自己的容颜。即使仍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终究另有一种非其他媚俗之花可与之相比的情致。

词句注释

  1. 盐角儿:词牌名。王灼《碧鸡漫志》:“盐角儿,《嘉桔杂志》云:‘梅圣俞说,始教坊家人市盐,于纸角中得一曲谱,翻之,遂以名。’令双调《盐角儿》令是也。欧阳永叔尝制词。’
  2. 亳(bó)社:指亳州(今安徽亳县)祭祀土地神的社庙。另义,亳社,即殷社。古时建国必先立社,殷建都亳,故称亳社,故址在今河南商丘。
  3. 开时似雪:卢照邻《梅花落》:“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4. 谢时似雪:杜审言《大酶》:“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5. 花中奇绝:花中奇物而绝无仅有。
  6. 骨中香彻:梅花的香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彻,透。宋魏了翁《次韵苏和甫雨后观梅》:“疏影照人骚梦冷,清香彻骨醉痕锁。”
  7. 堪羞损、山桃如血:可以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羞惭而减损自己的容颜。堪,可以,能够。损,煞。很的意思。
  8. 直饶更、疏疏淡淡:即使枝叶花朵再疏淡。从然,即使。
  9. 终有一般情别:终究另有一种情致(非其他媚俗之花可比)。

作品赏析

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色、香、形的描写,赞美梅花的骨中香彻与别有情致。

上阙写梅花如雪的颜色与透骨的清香。“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三句集中笔墨,用重复叠句而略更数字的方法极写梅花颜色的奇绝。突出了梅花颜色的与众不同。“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三句与前三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方面——香,告诉人们,梅花的清香不是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与“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联系起来看,上下两联似对非对,遣词灵动,看似无意,实则工于运笔。

下阙写以山桃作比衬,刻画梅花神韵和品格。“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山桃花衬托梅花非凡的神韵。梅花非但独占了小溪的轻风和明月,还将那鲜艳无比的红红的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可见梅花的气质和神韵的超凡脱俗。“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写梅花的另一大特点,纵然枝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最终还是别有一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超凡情致,枝疏有疏落横斜篱落之韵,香淡有清香淡雅之美,这便是梅花高洁的品格。

在这首咏梅词中,词人写的是梅花的非凡的神韵和高洁的品格,实际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人格的写照,词人在梅花的高洁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作者从齐州知州贬为毫州通判之际,是一首咏物之作。

名家点评

  •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晁无咎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
  • 张尔田《忍寒词序》:学东坡者,必自无咎始,再降则为叶石林,此北宋正轨也。
  • 《宋史·文苑传》: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意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

猜你喜欢

别州民

唐代 •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临江王节士歌

唐代 • 李白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梅花开到九分

清代 • 叶燮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宋代 • 陆淞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帘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人南渡·兰芷满汀洲

宋代 • 贺铸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晁补之
简介描述: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人。北宋时期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得嘉许。元丰二年(1079年),中进士,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祐初年(1086年),召试学士院,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供职。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继位后,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遂奉祠家居,闲退乡里8年,慕陶渊明为人而葺归来园。大观四年(1110年),起知泗州,卒于任所。

晁补之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晁补之词今存160余首,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苏轼称其“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其”。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