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首至岳阳,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盖江水萦回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虽行甚驶,只觉濡迟耳。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多谑语。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雪,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 余笑曰:“同袍相调,常事耳。”因大笑。明日,风始定。
从石首到岳阳,一路水如明镜,山似青螺,篷窗之下,饱看风景,还嫌看不够。最奇怪的是,距墨山仅三十里,船行了两天,总共行了二百余里,还在山下盘旋。太阳早晨从这里露出,晚上从这里落下,旭日的光辉与落日的斜照,都在一个地方。因为长江之水萦回于山间,所以帆船绕着山的腹背行走,虽然走得很快,还是觉得缓慢。
经过岳阳的时候,想游览洞庭湖,被大风所阻。我的三弟小修秀才,写了一篇《诅柳秀才文》,文中多谐谑的话语。傍晚风极大,波涛摇撼,声若响雷,靠近岸边的地方,水都揉碎成白沫,船几乎要覆没。老三说:“难道是柳秀才报复吗?”我笑着说:“好朋友互相调笑,是平常事罢了。”于是大笑。第二天,风才平静下来。
全文布局三个场景,展现三种意境,领略三重境遇。从石首至岳阳行水路,清风和煦下的水清澈明净,犹如一面镜似的平静,山青黛如墨、形似田螺。作者写意状物,娓娓几笔,情景犹在眼前,引申出这美好如斯岂是能看得饱的。这里的“饱”字,画龙点睛刻画出作者意犹未尽的赏景感受,从而沉淀铺就出下一个场面,引出墨山的“奇”。奇在何处,墨山三十里水路,小舟行了两天,这还不算奇。“奇”的是两百里水路,像一直在墨山周围打转、盘桓般,朝出与日暮,似未曾离开、走远。当风帆绕着“墨山”逶迤,只觉人在舟中,舟在水中,水在山中,流水虽快,却始终驶不出圈圈绕绕的滞留。当然,一旦突破瓶颈,走出怪圈,另类情景便豁然开朗了。洞庭湖上,大风而至,波澜兴起,情境骤变,作者与其弟小修的心绪反而大好。小修作《诅柳秀才文》,调侃戏谑着。临近暮色,风厉起来,搅得水面波浪翻滚如雪,靠近水岸处,吞吐成白色的泡沫片片飞起来,荡得小舟欲翻,小修遂笑:“柳秀才这就来报复了啊。”兄弟俩不由轰然而笑。余说:“同袍相调,常事耳。”表达出亲情之间相处的轻松暖融,让人温暖十分。
这篇山水小品词句精炼,意象丰美,情景轻松,可贵之处在于深入浅出,品读简单,意会容易。
这篇游戏估计作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丁亥(1578年)春天,即袁宗道中进士的第二年。二十九岁的宗道,从故乡公安带了三弟中道和家眷,乘船经石首、岳阳、武昌,上京任职。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记述从石首至岳阳沿途观感而作。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养疾衡檐下,由来浩气真。
五行将禁火,十步任寻春。
致敬惟桑梓,邀欢即主人。
回看后凋色,青翠有松筠。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容形。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
钓竿何珊珊,鱼尾何蓰蓰。
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