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

宋代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白话译文

怀乡访古往事漫漫悠悠,我独上江城放眼尽是秋。

一鸟带烟从那沙洲飞来,数帆冒雨江水送下归舟。

晚风萧萧吹起落叶飘飞,寒云惨淡重压着旧城楼。

故国凄凉我还能去问谁,人世沧桑准还会再风流。

词句注释

  1. 悠悠:悠久。
  2. 江城:金陵临江,故称江城。
  3. 渚(zhǔ):水中沙洲。
  4. 下归舟:归舟顺流而下。
  5. 萧萧:风声。
  6. 暮吹:傍晚的风。
  7. 惨:寒云低垂,显得阴沉、凄惨。
  8. 旧楼:指古代宫殿。
  9. 故国:古代都城。
  10. 与问:过问。

作品赏析

全诗以忧郁悲哀的格调写景以抒发吊古忧国之情怀,是一首写悲壮情绪的代表作。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时正是宋朝立国不久,当时国穷民贫,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效果甚微之时。元丰四年、五年(1081年—1082年)同西夏双战失利,“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当时王珪在朝任左相,对日益凄夷的国势感触颇深,特作《金陵怀古》以抒发“故国凄凉”之愁怀。

此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瀛奎律髓》题作《依韵和金陵怀古》。李璧《王荆文公诗笺注》收入,题为《和金陵怀古》。但《临川全集》《王文公文集》均不载此篇,当为王珪所作,误入荆公诗集。方回云:“此诗原刊荆公集中,今以岐公集为正。”

名家点评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仿佛许丁卯,纯是套头,不为雅咏。

猜你喜欢

酒泉子·雨渍花零

五代 • 李珣

雨渍花零,红散香凋池两岸。别情遥,春歌断,掩银屏。

孤帆早晚离三楚,闲理铀筝愁几许。曲中情,弦上语,不堪听!

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宋代 • 辛弃疾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熟。贵似荔枝来。

闻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酿秋醅。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

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

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

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

一对郫筒肠欲断,鹘鸰原上草萧萧。

卢溪别人

唐代 • 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梁园吟

唐代 • 李白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王珪
简介描述:

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祖籍华阳(今四川成都)。弱岁奇警,出语惊人。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甲科,为翰林学士。神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岐国公,卒年六十七,谥曰文。著有《宋两朝国史》《在京诸司库条式》《王珪集》等。

王珪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