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紫云洞记

清代林纾

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出拜宋辅文侯墓,遂至紫云洞。

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势为楼,周以缭垣,约以危栏。据栏下瞩,洞然而深。石级濡滑,盘散乃可下。自下仰观,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石根下插,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数武以外,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蝙蝠掠人而过。不十步,辄中岩滴。

东向有小门,绝黑。偻而始入,壁苔阴滑,若被重锦。渐行渐豁,斗见天光。洞中廓若深堂,宽半亩许,壁势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石角北向,壁纹丝丝像云缕。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积绿,濧然无声。岩顶杂树,附根石窍。微风徐振,掩苒摇飏,爽悦心目。怪石骈列,或升或偃,或倾或跂,或锐或博,奇诡万态,俯仰百状。

坐炊许,出洞。饮茶僧寮。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而高啸桐、林子忱突至。相见大欢。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遂借笔而为之记。

白话译文

栖霞岭总共有五个洞,而紫云洞最优美。我在光绪己亥年(1899年)四月,同陈吉士和他的两个子以及他的一个弟弟,坐船到岳飞的坟墓下面,走山路到栖霞禅院停下来。去祭拜宋辅文侯墓,就到达紫云洞。

紫云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就着石头形势修建了小楼,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扶着栏杆往下看,紫云洞很深。石阶光滑,旋转着走才可以下去。从下面往上看,洞壁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斜着向上,直接连着石楼。石根往下插入,幽暗深远像没有底一般。用小石头丢进去,发出琅琅的声响,就像坠入很深的洞穴。几步之外,微弱的光线猛然射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象镜子一样。蝙蝠轻轻擦着人飞过。不到十步,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

东面有道小门,极黑。低头曲背才能进去,壁上青苔阴湿柔滑,好像披着几层锦绣。越走越开阔,突然看见天上的光亮。洞里空阔得像很深广的厅堂,有半亩多宽,洞壁拔地而起,斜出十多丈。石角向北,壁上纹理丝丝,就像天上的白云缕缕。有泉水从穴的南壁往下流出,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岩石顶上生长着杂树,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微风徐徐振荡,轻轻地摇动,令人爽心悦目。怪石并列,有的飞升,有的偃卧,有的倾斜着,有的像踮起脚尖站着,有的很尖,有的很大,奇异诡秘,千姿万态,或俯或仰,形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从洞里出来。在僧人住的小屋里饮茶。我这才闭目凝神回想紫云洞的优美景致,准备把它画出来并收藏着。不久,高啸桐、林子忱突然到了,大家相见后很快乐。叫随从的人又领着高啸桐和林子忱二人进入洞中。于是我借笔写了这篇记。

词句注释

  1. 栖霞:栖霞岭,在浙江省杭州市葛岭西,一名剑门岭,又名履泰岭。旧时山多桃花,花开时烂漫如彩霞,因此得名。紫云洞:在栖霞岭上。
  2. 岳坟: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坟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岸岳王庙右侧。
  3. 禅院:寺院,佛寺。
  4. 宋辅文侯墓:墓者:牛皋(gāo)(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
  5. 洞居僧寮(liáo)右偏: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寮:小屋。
  6. “周以”二句: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
  7. 濡滑:光滑。
  8. 盘散:同“蹒跚”、“盘跚”,旋转着行进。
  9. 穹窿(lóng):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而四面下垂。
  10. 幽窈莫竟:幽暗深远像没有底一般。
  11. 数武:几步。
  12. “石隙”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像镜子一样。
  13. 辄中(zhòng)岩滴: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
  14. 偻(lóu):低头曲背。
  15. 若被(pī)重锦:好象披着几层锦绣。
  16. 豁:开阔。
  17. 斗:同“陡”,突然,陡然。
  18. 廓若深堂:空阔得像很深广的厅堂。
  19. “蓄黛”二句: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濧(duì),水停留。
  20. 附根石窍: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
  21. 掩苒(rǎn)摇飏(yáng):轻轻地摇动。
  22. 骈(pián)列:并列。
  23. 或倾或跂(qì):有的倾斜着,有的像踮起脚尖站着。
  24. 或锐或博:有的很尖,有的很大。
  25. 坐炊许: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
  26. 图:画。

作品赏析

作者下笔,未画龙而先点睛:“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最胜”二字,如锦上添花,特放异采。接下来叙游踪,笔调也轻快而简捷,在时间、人物、路线的交代中,显示栖霞紫云洞的大方位。

作者的审美兴奋中心,自然还在紫云洞本身。他的介绍象导游一样依照先后顺序进行,一面具体细致地摹景状物,一面随时点染游者的感受心情,情与景随,以求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其用意则在使读者领略此洞“幽邃诡异”的特色。一个“危”字,不只让你目睹栏杆之高,也预想入洞之险。作者从上下两个角度写洞的危这个特色:从上往下看,“洞然而深,幽窈莫竟”,黑洞洞一片,不见底,到下面再往上仰视,“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往下走,感到石级又湿又滑,身体蹒跚摇晃着才下去。从洞内景物的幽邃阴森,到游人心情的紧张恐怖,从视觉到感觉到触觉,都渲染了一种危险的气氛。古人云:“逼真如画”,此之谓也。

第三段则是介绍了在经历了幽邃曲折和阴森可怖之后出现的胜景生日所激起的美感和愉悦,其更强烈,更有力度的感情,正是紫云洞景观的妙处所在。爬过小门,先是岩壁上的苔藓变得象披上几层锦绣,接着渐走断宽渐豁亮也渐入佳境。陡然看见大片天光,出现了半亩大小宏廓的洞中殿堂。岩壁“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石角向北,石纹象丝丝云缕,已经堪称雄奇;更令人惊叹的是洞中有泉,积水成潭,一片深绿,静静地卧在南壁下面。再仰观岩顶,各色杂树扎根在石缝里,微风轻抚,枝叶摇扬,爽人耳目,同时又满目怪石。作者说“奇诡万态,俯仰百状”,毫不过分。的确令人叹为观止。至此我们便可理解作者为什么直到出洞后,在僧房里饮着茶,精神依然沉浸在洞内奇景之中了,他的画虽然没画成,但这幅文字之画,同样让我们饱尝了雄奇之美,至于朋友突至,相见大欢,就更增添了画面上的情趣和色彩。

这篇散文以凝练而生动的文笔描写了紫云洞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亲临其境的感受。文章叙事简洁明快,行文注重“雅洁”于简洁平淡的笔墨中蕴寓着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光绪己亥年(1899年)四月,作者同陈吉士和他的两个子以及他的一个弟弟,一起游览紫云洞。游览之后,作者凝神回想洞中景色,想将其画出,却突然遇到友人,心中大乐,于是写了这篇游记。

名家点评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欧明俊《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二版)》:小品文笔简洁,描写生动。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层层摹画,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紫云洞奇景图。
  •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明《明清山水小品精华》:作者“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读者可感可触,一个神奇的洞天世界了然胸中。

猜你喜欢

游雁宕山日记

明代 • 徐霞客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手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病中游祖塔院

宋代 • 苏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 • 陈与义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诗大序

两汉 • 佚名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恨别

唐代 •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林纾
简介描述:

林纾(1852年11月8日—1924年10月9日),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长安卖画翁、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福建理工大学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崇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复肆力于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