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䌹。
过了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进入了视野,这是九溪往北去的支流,这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往上走,就是从龙井山开始的。
溪流是流经万山之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但是却有很多的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蓊蓊郁郁,茂盛苍翠,不能分辨出上山的路途。沿着溪流找山路,看得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的路似乎有阻碍,等我们走过去却又发现有路。
所有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作涧,总共有十八条涧,恰是九条溪的一倍。我碰到涧就停下来,发现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溪流里。流水和石块撞击,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那些稍深一点的地方,纵使积下了很深的水,也还是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子。
山上有很多的茶树、枫树、松树。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的路上,岩石更加地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聚集并随风摆动,就像是老人稀疏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像橱柜,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匣子一匣子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云气四起。杜鹛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当我们走出山坳时,都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一起出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风歧、钱塘人邵伯䌹。
这是一篇语言隽秀,意境清新明丽的游记散文,作者仅用二百余字,就把九溪十八润的峰回路转、溪涧交错的山水形势,以及“水石冲激”“春箨始解”的川流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这篇文章共分五个自然段,除却开头和结尾两段,真正的记游文字只有三段。第二段是写九溪十八涧的地理形势,这里的山是“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这里的水是“道万山中”“东瞥西匿”;这里的游径是“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前若有阻而旋得路”。这是从总的形势上来写九溪十八涧,作者只淡淡几笔,就把九溪十八涧的“山重水复”的形势表现了出来。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跟这里写的是相仿佛的意境。
第三段、四段是具体描写景物的文字。第三段是写水,第四段是写山。写水是写的近观景物,“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好像作者俯身观流,水湿麻履一般,描写细腻入微,身入其境。而写山是写远观景物,“春始解,动岩顶”,“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作者是拄杖跳望,秀丽景色乃在视野之中。近水与远山配合,水作近景,山作村托,因而组成一幅山水佳丽的优美风景画面。作者笔墨的成功,由此可见。
作者的选词炼字的功夫也很深。在全篇的景物记述中,作者是一直把自己的身形摆入中间的,他记叙了他游这些景物的全过程。但是,他却没有花费更多笔墨记述行止、跋涉,而是选择了一些很恰当的词汇,在描绘景物之中,竟把游人的行影踪迹带了出来。如文章一开始,“余之溯溪”,一“溯”字,交待了逆流而寻的情况。进山之后,没写跋涉曲折,而描绘溪流时以一“瞥”一“匿”,这就既写出溪流的掩映弯流情形,也写出游人不断地行程变化。游览山景时,没写游人如何过能越林,而只用“岩日翳吐”四字,就把人物活动表现出来。山岩是不会移动的,午日虽然飘移而人们难以在瞬间觉察。作者在这里利用对客观景物描绘,而绝妙地带出来了游人的身影行踪,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精到。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市西湖龙井南,流水潺潺,万壑争流,峰峦叠翠,山色葱茏,为西湖名景之一。当时作者屡次上京应礼部试,均不第,因此到杭州任东城讲舍讲席。文章为作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与友人同游后所记。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