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朦胧的烟雨笼罩着池塘,天青色的塘水是那样清浅。是谁用锋利的并州剪刀,剪来了吴淞江水的一半?
倚着几案,推开乌色的头巾,任柔和的小风吹着葛布的衣衫。不见隐于柴桑的避俗老人,唯有一颗不染尘氛的心灵,随着孤云飘得又高又远。
这首词主要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来烘托隐士如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及其孤傲而清高的品格。该词笔法寒瘦,是谢逸词中少有的气象。
上片写景,笔意精准利落。“烟雨幂横塘”历来观点认为语出唐诗人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烟雨封巫峡”之句;接下去的“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句意,心中犹生“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健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的快意恩仇。动词“幂”衬托出水色天青,横塘潋滟的吴松江水。雾霭浓厚,气势壮阔,使人心静神远,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下片写人,仍然留有杜诗痕迹。首句“隐几岸乌巾”,即化用杜甫《小寒食舟中作》“隐几萧条戴鹖冠”一句。至于“细葛含风软”,则直接用杜诗《端午日赐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成句。“不见柴桑避俗翁”化用杜甫《遣兴五首·陶潜避俗翁》“陶潜避俗翁”。“心共孤云远”出自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杜诗《西阁》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词人虽不能亲自拜见陶潜避俗翁,但自诩与其心有相通焉。“共”字与“远”字用得精妙,形成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全词折射出隐士寄居山林的悠闲生活。仙境高士,洒脱俊逸,不同于其一贯写作的闺情小令,风格清新,朗朗上口,标致隽永。这首词以化用前人诗句取胜,体现了典型的江西诗派词风。
词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第,遂以隐士自视,以诗词自娱。《卜算子·烟雨幂横塘》就是词人为歌咏隐逸生活而作的一首词,以表达其高洁情操和高远志趣。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