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有六七座亭台楼阁,八九十枝鲜花在绽放。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享受生活的枳极人生态度。该诗通过罗列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物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文中数字多为虚数,但嵌入其中,从一排列到十,令小诗妙趣横生。
前两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表现诗中人物居于画面中央,前有“烟村”,身后已经离开起点“二三里”,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里”是中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在开满鲜花的春日,看到袅袅炊烟,从时间上看也近中午或傍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居于中间。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两句写近景,这里亭台座座、鲜花朵朵,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八九十”又呼应首句的“一二三”,将数字自然巧妙地融于山村的迷人意境之中。
这首《山村咏怀》只用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的思维天地,又可以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后来成为古代儿童入学写字描红本上的启蒙诗,也是儿童学习数字一到十的科普诗歌。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春光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自己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