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两种不同的风度标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梅而是雪,因为没有香气,原来是风把香气吹得四散。
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那样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词的上片写出梅与雪气质不同;下片指出梅雪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却有高低。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
上片首先肯定梅花与雪花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只是表现出不同的“风流”罢了。细看那一朵朵雪花,极像梅花的花萼,既然形状跟梅花一样,不仅对雪花没有香气产生疑问。雪花原来也是和梅花一样香的,只是呼啸的天风把它的香气吹散罢了。这里,词人把雪花放在险恶的处境中,想象为是狂风夺去了雪花能与梅花媲美的资格,这是极其高明的想象力。在这里,“梅”是古代高士的形象,“雪”是词人自身包括像词人一样守身如玉保持高尚人格的寒士的形象。人原本可以都像古代高士样高贵而有尊严地活着,但是,丑恶的社会现实总是不断地刮着一阵阵“天风”,让很多人不得不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天风”是无情的,人的高贵与尊严总是被它吹得七零八落。
过片,词人归纳说,“虽是一般,惟高一着”。在词人眼中,梅花与雪花的比较,还是雪花“高一着”一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雪花高于梅花的着”在于:雪花比梅花厚重,梅花是出世的,只能向“空山”“散彩”,而雪花是入世的,它能根据自己的意志穿入“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王旭一生,做过幕僚,当过塾师,不管走到哪里,合则留,不合则走一一“随意穿帘幕”正是他浪迹天涯的写照。王旭始终向往像历史上的高士那样做一朵“梅”,但命运却注定他只能做一朵“雪”。做“雪”的时间长了,他竟从中悟出了做“雪”的快乐,做“雪”的风采。在这首词中,“梅”是高士的形象,“雪”是“寒士”的形象;词人既没有“抑雪扬梅”,也没有“扬雪抑梅”,从主旨上看,它更接近于卢梅坡的《雪梅》。王旭既爱梅,更爱雪,根本不想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从表现手法看,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认识以及思想境界。寒士不是高士,但其心灵的境界,绝不亚于高士。这就是《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所要表现的主旨。
由于梅与雪在时令、形状、颜色方面相同或相近,古代文人常拿两者对比,而他们在诗词作品中多喜欢扬梅抑雪。为此宋代诗人卢梅坡作了一首翻案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影响很大。在这首诗中,卢梅坡对梅、雪不偏不袒,可谓折中。然而尽管卢梅坡为雪翻案,人们爱梅总是胜于爱雪。王旭大约是受了卢诗的启发,从自身的际遇及思想变化中,想到了梅与雪的不同命运,于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下了这首《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