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女

唐代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白话译文

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吐出的嫩芽才刚如青鸭的嘴。

那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起来采桑,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

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词句注释

  1. 努:用力冒出。
  2. 青鸦嘴:桑芽。
  3. 侵晨:凌晨。
  4. 挽:攀着。
  5. 岁:年。
  6. 春寒:指春天倒寒。
  7. 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

作品赏析

本诗通过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蚕。此联极言蚕幼桑小,为下文揭示官吏不顾季节征收丝的野蛮行径埋下伏笔。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此联是对采桑女清晨采桑情景的描写,突出采桑女的焦虑与悲哀,她为什么如此焦虑与悲哀呢?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下文了。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词句道出了采桑女忧虑的原因,原因是碰上了春寒桑叶生长的迟,无桑可采。课即使如此,采桑女也用不着泪如雨下,毕竟这是天气的原因,不是她的错,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此时的尾联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揭露和讽刺。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这首诗即侧面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

名家点评

  • 现代诗词评论家邓光礼这样评价: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猜你喜欢

留别妻

两汉 •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宋代 • 徐铉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古别离

唐代 • 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明皇秉烛夜游图

明代 • 高启

华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逐,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唐彦谦
简介描述:

唐彦谦(?~893年),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中书舍人唐次之孙,唐朝开国功臣、礼部尚书唐俭之后,官至阆州、壁州刺史。

唐彦谦博学多才,文词壮丽,精通书画、音乐、博饮,尤能七言诗,少时师从温庭筠,所以文风接近温庭筠。著有诗数百篇,礼部侍郎薛廷珪为之作序,号《鹿门先生集》,行于时。

唐彦谦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