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极为复杂,多层次地抒写了矛盾的感情。
上片写重逢之乐和昔别之苦。首句“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说过去的情事;次句一转,“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即转换为眼前的欢乐。使读者体会到,久别重逢,的确比初识乍遇要情味深长得多。但是,当两人窃窃私语回顾前欢时,免不了要牵起久别思念之苦,以致泪眼盈盈,欲流还止,为了不使对方过于凄怆,女方还有意地频频转过脸去;可是紧锁的双眉纠结着旧恨,好似春天的远山显出一派朦胧的黛色。
下片写重逢之后又面临的再别之痛。夜已深沉,词人眼见“蜡烛泪流”,耳听“羌笛怨”声,益发感到色苦声悲。女方情知将别,心里也矛盾重重。她偷偷地整了整罗衣,抑制内心的慌乱,想唱出自己的悲苦,但大庭广众之前,却不便开口,因而欲唱又罢,只好懒洋洋的。词人此时也只图一醉方休,所以,就不再推辞一杯杯地痛饮。因为离别在即,听唱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歌曲,怎能不令人断肠千秋,结句用一“千”字,极言离恨之多且深。
通篇如泣如诉地描绘出一幅悲欢交集的男女相会图。从词的内容看是无所可取,但在审美方面确使读者获得了某种艺术享受。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诗人与意中人(一位歌女)久别重逢而又将分别,心情十分复杂,既为来之不易的重逢而感到欣悦,也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语)而伤感,因而写下了这一首词。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相携。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愁边暮合碧云,倩唱入、六幺声里。风起。舞斜阳、阑干十二。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肴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宫,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