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

五代冯延巳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白话译文

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词句注释

  1.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2. 春山:指美人眉色。
  3. 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
  4. 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
  5. 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
  6. 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作品赏析

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极为复杂,多层次地抒写了矛盾的感情。

上片写重逢之乐和昔别之苦。首句“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说过去的情事;次句一转,“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即转换为眼前的欢乐。使读者体会到,久别重逢,的确比初识乍遇要情味深长得多。但是,当两人窃窃私语回顾前欢时,免不了要牵起久别思念之苦,以致泪眼盈盈,欲流还止,为了不使对方过于凄怆,女方还有意地频频转过脸去;可是紧锁的双眉纠结着旧恨,好似春天的远山显出一派朦胧的黛色。

下片写重逢之后又面临的再别之痛。夜已深沉,词人眼见“蜡烛泪流”,耳听“羌笛怨”声,益发感到色苦声悲。女方情知将别,心里也矛盾重重。她偷偷地整了整罗衣,抑制内心的慌乱,想唱出自己的悲苦,但大庭广众之前,却不便开口,因而欲唱又罢,只好懒洋洋的。词人此时也只图一醉方休,所以,就不再推辞一杯杯地痛饮。因为离别在即,听唱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歌曲,怎能不令人断肠千秋,结句用一“千”字,极言离恨之多且深。

通篇如泣如诉地描绘出一幅悲欢交集的男女相会图。从词的内容看是无所可取,但在审美方面确使读者获得了某种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诗人与意中人(一位歌女)久别重逢而又将分别,心情十分复杂,既为来之不易的重逢而感到欣悦,也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语)而伤感,因而写下了这一首词。

名家点评

  • 原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首所表之情,极其复杂。

猜你喜欢

点绛唇·咏梅月

宋代 •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古别离

唐代 • 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金朝 • 元好问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喧,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

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仇共饮,携手醉乡去。

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幛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息争

清代 • 刘大櫆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冯延巳
简介描述: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

冯延巳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词人、宰相。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拜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