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诸子略

两汉班固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白话译文

儒家那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遵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若是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奇奥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那就是那些邪僻的儒者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道家那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相符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无为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尊重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尊重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手艺,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固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工作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学识浮泛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虽然是小的道理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健忘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大概诸子学派有百八十九家,有著作四千三百二十篇。

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经衰微之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像群蜂纷飞似的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固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没落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对于义,敬对于和,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冗杂但是目标一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主要的道理目的,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处所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若是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词句注释

  1. 艺文,指书籍。略,概要。《艺文志》是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写成的,是正史中最早的关于图书目录学的篇章。其中的《诸子略》是根据刘歆《辑略》中有关诸子部分及其《诸子略》写成的。这里只采取论述部分而删去其书目。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统派的立场来评论诸子学派的。
  2. 流:流派。
  3. 司徒:官名,秦以前掌管对人民进行教化的事。
  4. 阴阳:指儒家所说的阴阳之道,即天地人事自然之道。
  5. 游文:习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句大意是钻研六经的文字。
  6. 祖述:奉行其道。
  7. 宪章:法制。这里用如动词,是守其法制之意。
  8. 宗:尊敬。意谓尊敬仲尼,并以他为师。
  9. 这句大意是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自己学说的重要性。
  10. 见《论语·卫灵公》,原文作:“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大意是:如果我对人有所称誉,那是因为我试用过他。
  11. 精微:指儒家学说的精妙细微之处。
  12. 辟:僻。僻者,邪僻不正的人。抑:压抑。扬:抬高。
  13. 道本:指儒道的本旨。苟:苟且,随随便便。哗众取宠:使众人轰动,以取得荣尊。哗:喧哗
  14. 乖:背离,相反,这里指违反五经的本义。析:分离,这里指弄得经义支离破碎。
  15. 浸:渐
  16. 史官:记事之官。
  17. 道家主张清虚自守,鼓吹“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俱见《老子》书)
  18. 道家提倡柔道,认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19. 君人:作老百姓的君主。
  20. 克:能。攘:通让。
  21. 嗛:通谦。嗛嗛是说谦而又谦,极言其谦退。
  22. 益:增益。四益,《周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跟道家所提倡的柔道是一致的,所以班固用来说明道家。
  23. 放:放任,指无为。
  24. 弃:抛弃。道家主张纯任自然,反对仁义礼法;鼓吹无知识,反对学问。
  25. 阴阳家:已经阴阳律历的一个学派。
  26. 羲和:羲氏、和氏,相传为上古掌天地四时的官。
  27. 昊(hào)天:就是天。昊:大。
  28. 历:记载历法的书。象:观测天文的仪器。历象:用如动词,指推历观象。
  29. 敬:慎。时:天时。
  30. 拘:固执不通。
  31. 牵:牵制。禁忌:有关吉凶的忌讳。后来阴阳家更讲择日占星等迷信的事,禁忌很多。泥(nì):拘泥。数:术。小数,有关禁忌的小术。
  32. 任;听凭。
  33. 理官:审理狱讼的官,即法官。
  34. 信:诚。必:果。两个词都用如动词。
  35. 饬:整顿。
  36. 刻:刻薄,仁厚的反面。
  37. 薄厚:使仁厚变为刻薄。
  38. 名家:战国时代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企图用比较严密的推理方式来辩论问题,但也有诡辩的倾向。
  39. 礼官:古代掌礼仪的官。
  40. 数:这里指差等。
  41. 引自《论语·子路》。
  42. 譥(jiào):挑剔,找岔子。
  43. 钩:取。鈲(pī):破。钩鈲:钩取出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析乱: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淆乱名实。
  44. 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清庙。守字是官字之误。
  45. 采:木名,即栎木。
  46. 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更当作叟。
  47. 选士:相传周代有选士制度。大射:古射礼之一。据说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群臣射,屡中者得参与祭祀,否则不得参与。
  48. 上:通尚。墨子主张选择贤者居上位,就是天子也不应世袭而应由万民选择。
  49. 宗祀:庙祭。右:等于说尊尚。墨家信鬼神,尊尚鬼神。
  50. 非命:反对天命之说。
  51. 视:通示。
  52. 上同:指与在上者取得一致,然后天下太平。墨子主张上同于乡长、国君、天子、,最后上同于天。
  53. 蔽:见解不全面。
  54. 纵横家:指策辩之士。本来春秋时代的使臣就很讲究辞令。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以雄辩的语言游说诸侯。从此策辩之士自成一家,叫纵横家。
  55. 行人:《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章朝觑聘问之事,类似后世的外交官。
  56. 引自《论语·子路》。
  57. 专对:独自应对。春秋时代,使者出使四方,有会同之事,唱引用《诗经》的诗句以表意,所以做外交官要熟读《诗经》。
  58. 引自《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曰。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乎!使乎!”是孔子赞美使者的话。
  59. 权事制宜:权衡事实做合适的对策。
  60. 这句大意是,只从国君那里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话。
  61. 上:通尚。谖(xuān):诈。
  62. 杂家:不主一说而糅合诸家之说的一个学派,其学说以《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现的思想为代表。
  63. 议官:谏议之官。
  64. 国体:治国之法。此:指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
  65. 王治:王者的政治。无不贯:对各家学说无不贯通。
  66. 汤者:学识浮泛的人。汤:通荡。
  67. 漫羡(yǎn):即漫衍,指牵涉面很广而抓不住要点。无所归心,等于说使人心没有归宿。
  68. 农稷之官:周的始祖在尧时做稷官,号曰“后稷”。
  69. 八政:《尚书·洪范》言:“农用八政(农,厚)……一曰食(教民勤于农耕),二曰货(教民宝用货物),三曰祀(教民敬鬼神),四曰司空(主使民安居),五曰司徒(主教民以礼仪),六曰司寇(主治奸盗),七曰宾(教民以礼待宾客),八曰师(建立军队)。”食立在第一项,表明八政以食为先。
  70. 引自《论语·尧曰》。意思是治理国家,所重的是人民和吃的东西。本文引用这句话,重点只在食上。
  71. 鄙者:鄙野的人,实指主张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儒家认为参加农业劳动是鄙事,含有轻视之意。
  72. 誖(bèi):扰乱。
  73. 小说:我国上古所说的“小说”和现代所说的“小说”,含义不同。在上古,凡记载下来的街谈巷语,都叫做小说。
  74. 稗官:负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
  75. 引自《论语·子张》。
  76. 小道:小的道理。
  77. 这句说,小道用在远大的事业上就阻滞不通了。泥(nì):阻滞。
  78. 这句意思是,里巷里知识浅薄的人所看到的道理。
  79. 缀:连缀,这里指连缀辞句记录下来。
  80. 刍荛:割草打柴。这里泛指一般平民。
  81. 九家:指除小说家以外的九家。
  82. 政:通征。离政,以武力相征讨。
  83. 蜂出:象群蜂纷飞似的出现了。
  84. 辟:比喻。
  85. 引自《周易·系辞下》。
  86. 这两句是说,同一个目的地,可以有不同的途径;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考虑。
  87. 穷知究虑:用尽心思。
  88. 指:通旨,宗旨。
  89. 蔽:蔽塞,对某方面的道理闭塞不通。
  90. 要:主要的道理。归:归宿,目的。
  91. 支:分支。流裔:末流。
  92. 折中:调节过与不及,使合乎中道。
  93. 股:大腿。肱(gōng):上胳膊。人体靠股肱来活动,用以比喻辅佐大臣。
  94. 野:指民间。
  95. 愈:胜。
  96. 六艺:这里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97. 则可以句:就可以通晓天下一切道术了。万方:天下。略:道术。

作品赏析

此文总结了西汉以前诸子百家的学术流派及特点。总结而言,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它们兴起于王道衰微、诸侯纷争之时,各派学说竞相出现,以迎合诸侯需求。尽管学说各异,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宝库。若能修六艺之术、兼观九家之言,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通达万方之略。尽管离圣王时代久远,道术有所缺废,但诸子百家之学说仍不失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猜你喜欢

江上渔者

宋代 •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馆娃宫怀古五绝

唐代 •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高阳池送朱二

唐代 • 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杳杳寒山道

唐代 •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归国遥·金翡翠

唐代 • 韦庄

金翡翠,为我南飞传我意:罨画桥边春水,几年花下醉?

别后只知相愧,泪珠难远寄。罗幕绣帷鸳被,旧欢如梦里。

班固
简介描述: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彪之子,班超之兄。著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等。

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甚丰。所撰《汉书》,为“前四史”之一;以“汉赋四大家”之一,其《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班固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