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燕然山铭

两汉班固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白话译文

大汉永元元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属国南单于、乌桓、氐羌侯王君长等人,共三万骑。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古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说:

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作品赏析

班固的《封燕然山铭》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归汉的南匈奴单于请兵讨伐北匈奴获得窦太后同意。汉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骑兵三万馀出征。汉军大败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仓皇逃窜汉军追击诸部落抵达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邦察干湖)北匈奴投降者二十馀万人。窦宪、耿秉等登上去塞北三千馀里的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命班固撰写此铭。时班固以中护军随行,参与谋议。

这次北伐,可以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卫青大败匈奴于漠北,封狼居胥山而还,前后媲美。应当指出,汉朝是在匈奴无数次入侵的危害之下,才反击匈奴的。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民族为一农业民族酷爱和平,而不是一个侵略性民族,但是在侵略者面前,绝不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汉朝反击匈奴,即是极好的证例。班固《封燕然山铭》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也就在这里。

从艺术上讲,《封燕然山铭》具有三项显著特色:第一是气势磅礴。这一作品铭、序一气贯注浑然而为一体。虽说篇幅不长,却是元气淋漓,磅磅磺礴,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可以真实感受到汉代人的恢宏气魄。磅礴气势的根源,是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深厚情感。序云“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铭云“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熙帝载兮振万世”,即是洗雪国耻、保卫祖国、光大祖国声威的爱国激情的集中体现。而战略上的识见与议论,则深化了这一磅礴气势。序云“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是承西汉扬雄论匈奴疏文之语而来。实际上表明,反击侵略者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构想,本是两汉时期有识之士的一项共识。同时,序文多用排偶之句,铭文采用骚体,偶句排慕矫健,骚体雄浑,便成为磅礴气势喷薄而出的强有力载体。

《封燕然山铭》的第二项艺术特色,是着力描写强盛的军容军威,从而表现汉军的必胜。我国传统文学表现战争,总是对于战争的性质存有一种价值判断,即正义与不义之分,并且认为正义的战争,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这种价值观的本原,乃是中国文化爱好和平的精神。由这种文化精神及价值观而来,我国传统文学对于战争的表现,就不以描写杀人流血为能事,对于正义战争的胜利,往往是通过着力描写汉军军容军威的强盛来加以彰显的。

序文大部分篇幅,即从“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直到“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和全幅铭文,皆是用浓墨重彩描写汉军军容军威之强盛,而对于杀人流血的战争场面,仅下寥寥几笔,便已一带而过。描写军容军威,如“云辎蔽路”、“玄甲耀日,朱旗绛天”、“星流彗扫”还颇富于诗意之美。班固这种详写军容军威,略写杀人流血的艺术笔法,当然不是由于他对战争缺乏了解。序文中“安固后嗣”、“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等语句,再三地、清楚地表示了汉民族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关切。由此可见,爱好和平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由此而来尚军容军威之描写、而不尚杀人流血之描写的中国文学传统,对于班固影响甚深。

由上述两项艺术特色出发可以进而说,《封燕然山铭》的第三项艺术特色即其总体特色。铭之为体,或为祝颂,或为警戒。这是铭的内容特点。陆机《文赋》说:“铭博约而温润。”这是由铭的内容特点而来的铭之艺术体性。《封燕山铭》纪汉之功既是对汉朝的祝颂,也是对侵略者之警戒。

全文历述汉军北伐匈奴,从出师直写至凯旋,且包含历史的回顾与战略的议论,可以谓之博,文字精练。全文仅有三百多字,则又可以谓之约,不尚杀人流血之描写,而特盛于军容军威之描写,并且对于和平安宁再三致意,则可以谓之温润。既博、约、温润,又气势磅礴,既深得铭之体性,又特具艺术个性:这,就是《封燕然山铭》的总体特色。

创作背景

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10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为国舅,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因章帝丧事来朝吊问,乘机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一个宫内职位。窦宪怕刘畅受宠,妨碍他专擅朝政,竞派人将他刺杀。后来,事情暴露,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窦宪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正逢属国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班固不知其中内情,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大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率精骑万余,在稽落山(今蒙古国达兰札达加德西北额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并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

《封燕然山铭》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后世以“燕然勒功”这一成语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也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猜你喜欢

听雨堂记

明代 • 袁中道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代 • 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宿山寺

唐代 •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踏莎行·杨柳回塘

宋代 •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望终南山

唐代 •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班固
简介描述: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彪之子,班超之兄。著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等。

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甚丰。所撰《汉书》,为“前四史”之一;以“汉赋四大家”之一,其《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班固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