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香市

明代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颌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荐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白话译文

西湖的香客市场,于花朝节开始,到端午节结束。山东来普陀山进香的香客一天就到了,嘉兴湖州来天竺寺进香的香客也一天就到了,来的香客与西湖的人一起做买卖,所以叫香市。

凡是来进香的人,在三天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西湖没有一个地方不做买卖,然而只有在昭庆寺做买卖最集中,所以昭庆寺的两个走廊没有一天不做买卖。三代八朝的古董,广东福建外洋的珍奇都集中到这里,到香客的市场,则殿中甬道的上下,池的左右,寺门的内外,有屋的就摆摊,没有屋的就摆场,场外又有棚,棚外又有摊,处处排连有摊棚。凡是胭脂发针耳环,牙尺剪刀,甚至经典木鱼,孩儿玩具之类,没有不汇集来的。

这个时候正值春暖,桃花杨柳艳丽可爱,乐声清脆悠扬,西湖岸边没有停留的船,店里没有停留的香客,街坊里没有停留的闲人。袁石公所说的“山的颜色像女子的娥眉,花的颜色像女子的面颊,湖水的波纹像绫绸,温暖的春风像酒一样醉人”,这些话已描画出西湖三月的美景,然而当香客拥来的时候,风光景色又大不相同了。那士人美女的文雅美丽,比不上那些农村妇女涂脂抹粉的打扮;那芳兰的香气,比不上那些香花香草的浓香;那丝竹管弦的音乐,比不上那些手里摇鼓用口吹笙的热闹;那青铜器的光彩,比不上那些泥人竹马的价格;那宋元时的名画,比不上那些湖景佛像的纸贵。香客们像在跑像在赶,像在奔像在追,排斥不开,拉挽不住。数百十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拥挤在寺的前后左右,一直经历到四月才停止,恐怕长江以南,断然没有第二个像这样的地方了。

崇祯十三年的三月,昭庆寺火灾。从这年到崇祯十四、十五年的连续发生饥荒,百姓大半饿死。崇祯十五年外来交通阻隔,山东香客断绝,就没有香客来了,香市也就废了。崇祯十四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中饿死的人被抬了出来,扛的拉的接连不断。当时杭州太守刘梦谦,是汴梁人,乡里分肥打秋风的人,多住在西湖,每天要收取民间诉讼的贿赂送给太守。有一轻薄的人改了一首古诗来讥讽他:“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还把杭州葬送给汴州。”这首诗可以作为西湖实况的记录。

词句注释

  1. 西湖:今杭州西湖,在杭州城西。
  2. 花朝:花朝节,相传为百花生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二日,或说二月初二,或说二月十五。
  3. 普陀:山名,在浙江定海县海中,是佛教圣地。
  4. 嘉湖:今浙江嘉兴、湖州。天竺:指杭州西湖之上、中、下三天竺寺,西湖游览胜地之一。
  5. 市:做买卖。
  6. 岳王坟:即宋岳飞墓地,在栖霞岭下,西湖游览胜地之一。
  7.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西湖游览胜地之一。
  8. 陆宣公祠:即唐陆贽的祠庙,在孤山麓,西湖游览胜地之一。
  9. 昭庆寺:在旧城西钱塘门外,后晋天福年间,吴越王钱镠建。
  10. 三代:指夏、商、周。八朝:指汉、魏及六朝。骨董:即古董,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
  11. 蛮夷:指广‘东。闽貊:指福建。
  12. 山门:佛寺的大门。佛寺多在山间,所以称寺门为山门。
  13. 厂:棚屋无壁称厂。
  14. 节节寸寸:形容处处排连有摊棚。
  15. 簪:发针。珥:耳环。
  16. 牙尺:象牙做的尺子。
  17. 伢儿:吴越方言,称呼儿童。嬉具:玩具。
  18. 鼓吹清和:乐声悠扬。鼓吹,指管乐。
  19. 袁石公:即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
  20. 山色如娥:形容山的颜色像女子的娥眉。
  21. 花光如颊:形容花的颜色像女子的面颊。
  22. 闲都:文雅美丽。
  23. 不胜其:比不上那些。乔画:指妇女涂脂抹粉,修饰面容。
  24. 芗泽:香气。
  25. 芫荽:一种有香味的植物,俗称香菜。
  26. 颌笙:以口吹笙。聒帐:嘈杂,吵闹。
  27. 鼎彝:泛指古代的青铜器,此指古代金属食具和祭器。
  28. 行情:价格。
  29. 佛图:佛像,佛画。
  30. 撩扑不开:挑拆不开。
  31. 阅:经历。香市要经历四个月之久才停歇。
  32. 断无此二地矣:断然没有像这样的第二个地方了。
  33. 崇祯庚辰:即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34. 辛巳壬午:指崇祯十四、十五年(1641年、1642年)。荐饥:一再发生饥荒。荐,屡次,接连。
  35. 强半:大半。
  36. 梗:阻隔。指清军入侵。
  37. 殍:饿死的人。舁:抬。
  38. 扛挽相属:抬的扛的接连不断。
  39. 抽丰:亦作“秋风”。即分肥,依托官府,为官吏索取馈赠,赚人财物。俗称“打秋风”、“撞太岁”。
  40. 日以民词馈送:经常以包揽民间诉讼所得的贿赂,馈送给太守。
  41. 古诗:为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诮:讥讽。
  42. 实录:实际情形的写照。

作品赏析

文章分四段。

文中第一段写香市的起讫时间和各方的来客。

第二段先解释“香市”,接着便缩小范围,叙述昭庆寺的香市。因为这里是香市的典型。市场上的物品名目繁多,各种各样,有古董珍奇,有妇女用品,有经典木鱼,有孩儿玩具,古今中外,应有尽有。

第三段叙述香市期间的盛况。这是一幅社会风俗画。“此时春暖”14句,先写西湖的自然风光。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风光艳丽。鼓吹清和,丝竹悠扬,一片繁忙,香客云集。文中引用了袁石公赞美西湖的文句,说明西湖的美丽。接着“士女闲都”10句,写香市热闹纷繁的景象。用五个排比句,写人类、芳香、鼓乐、特产、图画,淋漓尽致。每句又前后对比,褒贬分明,否定了庸俗习气,肯定了民间风俗。“如逃如逐”4句,16字,写人烟杂沓。把香客的推攘拥挤,刻画得穷形尽相。最后“数百十万”6句,总写香市人数之多,人员之广,范围之大,历时之久,堪称江南之首。

第四段立刻转到了香市的衰落。辛巳年是崇祯帝自尽于煤山的前三年,作者也举三件事来反映当时国家形势。一是“虏鲠山东”,就是说农民起义已爆发,二是人民天天饿死,三是官僚依然贪污腐化,最后,作者引用一首讽刺诗来反映人民的悲愤,也为西湖香市的今昔作了结论。

文章追记了明亡以前西湖香市的热闹场面,叙述了香市衰歇的原因,描绘了杭州悲惨的现状,抨击了官府的腐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全文记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描绘生动细致,具体形象。语言优美,文笔清越。文中三四两段是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对比鲜明,一盛一衰,一乐一悲,揭露深刻,讽刺尖锐,于写景抒情中寄寓兴亡的感慨。

创作背景

据范祖述《杭俗遗闻》“天竺香市”条载,每逢二月十九观音圣诞,信徒甚重。当日去者,自城门至山门十五里中,挨肩擦背,何止万万。其盛况可见一斑。如此大的排场,自然也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消费机会。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香市”条云,西湖昭庆寺山门前,两廊设市,卖木鱼、花篮、耍货、梳具等物,皆寺僧作以售利者也。每逢香市,此地妇女填集如云。作者历经西湖香市的兴衰,有感于此,创作了此文。

名家点评

  •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周复刚:本文追忆明末西湖香市的繁华场景以及后来的变迁,反映出明末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个重要场景,揭露了明亡前后杭州人民的深重苦难。还有一个易被忽略之处:当时许多人喜欢“日以民词馈送”于太守大人。这种“民间文学”也同样可以用来“观风俗、知厚薄”的,轻薄子所改宋人诗句,其实并不轻薄,倒是字字血泪,沉重悲凛。越是社会动荡不安、民怨沸腾之际,此类“民间文学”越多。古往今来,大抵如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散文卷六》)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林邦均:文章介绍西湖香市,从香市每年的起讫日期、起因开头,重点详述昭庆寺,其内外栉比鳞次的摊位、琳琅满目的货物应有尽有。然后用一系列前后对比的排比句式,突出昭庆寺香市的人众、货物、歌乐,具有村、俗、朴、野的特色,而其人众之多、历时之长、场面之热闹,江东独有。作者之擅长夸张铺排盛大热闹场面,可见一斑。最后由于天灾人祸,香市迅速衰败。“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的惨象与上文形成盛衰的强烈反差。即便民生涂炭如此,内忧外患交集,太守大人还是每天受贿不误。结尾的打油诗不仅是实录,而且是莫大的讽刺。其因奢华贪贿而被降官,罪有应得。(《陶庵梦忆注评》)

猜你喜欢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 •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南歌子·似带如丝柳

唐代 • 温庭筠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于园

明代 • 张岱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仪真汪园,輂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谒金门·风丝袅

清代 • 纳兰性德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张岱
简介描述: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