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颌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荐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西湖的香客市场,于花朝节开始,到端午节结束。山东来普陀山进香的香客一天就到了,嘉兴湖州来天竺寺进香的香客也一天就到了,来的香客与西湖的人一起做买卖,所以叫香市。
凡是来进香的人,在三天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西湖没有一个地方不做买卖,然而只有在昭庆寺做买卖最集中,所以昭庆寺的两个走廊没有一天不做买卖。三代八朝的古董,广东福建外洋的珍奇都集中到这里,到香客的市场,则殿中甬道的上下,池的左右,寺门的内外,有屋的就摆摊,没有屋的就摆场,场外又有棚,棚外又有摊,处处排连有摊棚。凡是胭脂发针耳环,牙尺剪刀,甚至经典木鱼,孩儿玩具之类,没有不汇集来的。
这个时候正值春暖,桃花杨柳艳丽可爱,乐声清脆悠扬,西湖岸边没有停留的船,店里没有停留的香客,街坊里没有停留的闲人。袁石公所说的“山的颜色像女子的娥眉,花的颜色像女子的面颊,湖水的波纹像绫绸,温暖的春风像酒一样醉人”,这些话已描画出西湖三月的美景,然而当香客拥来的时候,风光景色又大不相同了。那士人美女的文雅美丽,比不上那些农村妇女涂脂抹粉的打扮;那芳兰的香气,比不上那些香花香草的浓香;那丝竹管弦的音乐,比不上那些手里摇鼓用口吹笙的热闹;那青铜器的光彩,比不上那些泥人竹马的价格;那宋元时的名画,比不上那些湖景佛像的纸贵。香客们像在跑像在赶,像在奔像在追,排斥不开,拉挽不住。数百十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拥挤在寺的前后左右,一直经历到四月才停止,恐怕长江以南,断然没有第二个像这样的地方了。
崇祯十三年的三月,昭庆寺火灾。从这年到崇祯十四、十五年的连续发生饥荒,百姓大半饿死。崇祯十五年外来交通阻隔,山东香客断绝,就没有香客来了,香市也就废了。崇祯十四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中饿死的人被抬了出来,扛的拉的接连不断。当时杭州太守刘梦谦,是汴梁人,乡里分肥打秋风的人,多住在西湖,每天要收取民间诉讼的贿赂送给太守。有一轻薄的人改了一首古诗来讥讽他:“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还把杭州葬送给汴州。”这首诗可以作为西湖实况的记录。
文章分四段。
文中第一段写香市的起讫时间和各方的来客。
第二段先解释“香市”,接着便缩小范围,叙述昭庆寺的香市。因为这里是香市的典型。市场上的物品名目繁多,各种各样,有古董珍奇,有妇女用品,有经典木鱼,有孩儿玩具,古今中外,应有尽有。
第三段叙述香市期间的盛况。这是一幅社会风俗画。“此时春暖”14句,先写西湖的自然风光。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风光艳丽。鼓吹清和,丝竹悠扬,一片繁忙,香客云集。文中引用了袁石公赞美西湖的文句,说明西湖的美丽。接着“士女闲都”10句,写香市热闹纷繁的景象。用五个排比句,写人类、芳香、鼓乐、特产、图画,淋漓尽致。每句又前后对比,褒贬分明,否定了庸俗习气,肯定了民间风俗。“如逃如逐”4句,16字,写人烟杂沓。把香客的推攘拥挤,刻画得穷形尽相。最后“数百十万”6句,总写香市人数之多,人员之广,范围之大,历时之久,堪称江南之首。
第四段立刻转到了香市的衰落。辛巳年是崇祯帝自尽于煤山的前三年,作者也举三件事来反映当时国家形势。一是“虏鲠山东”,就是说农民起义已爆发,二是人民天天饿死,三是官僚依然贪污腐化,最后,作者引用一首讽刺诗来反映人民的悲愤,也为西湖香市的今昔作了结论。
文章追记了明亡以前西湖香市的热闹场面,叙述了香市衰歇的原因,描绘了杭州悲惨的现状,抨击了官府的腐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全文记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描绘生动细致,具体形象。语言优美,文笔清越。文中三四两段是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对比鲜明,一盛一衰,一乐一悲,揭露深刻,讽刺尖锐,于写景抒情中寄寓兴亡的感慨。
据范祖述《杭俗遗闻》“天竺香市”条载,每逢二月十九观音圣诞,信徒甚重。当日去者,自城门至山门十五里中,挨肩擦背,何止万万。其盛况可见一斑。如此大的排场,自然也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消费机会。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香市”条云,西湖昭庆寺山门前,两廊设市,卖木鱼、花篮、耍货、梳具等物,皆寺僧作以售利者也。每逢香市,此地妇女填集如云。作者历经西湖香市的兴衰,有感于此,创作了此文。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仪真汪园,輂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