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再休提!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得,他命里;失,咱命里。
云山有情有意,可没有办法得到官位,被西风吹断了功名难求的伤心泪。归去吧,不要旧事重提。青山善解人意让人沉醉,得和失到头来都是由于天理。得,是人家命里有;失,是我命里不济。
前三句作者写对追求功名的失望和厌倦。“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云山”本来是形容高山巍峨、耸人云端的情状,在古诗词中常常被赋予世外仙山的含义。从起首句,便可以窥见作者充满矛盾的恩情:一方面向往隔绝世俗的云山中自在随性的生活,一方面却又为功名无着、家业不就而忧心忡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一句,将那摧折人才的制度比喻成穷凶极恶的“西风”,作者虽然才德兼备,却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屡屡碰壁,被西风摧残得泪眼欲干,只能徒劳地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这一句中,隐含着作者仕途失意的怅惘以及对古代那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圣君贤臣的仰慕。
接二句写作者终于决定彻底抹去功名利禄之心休提人仕为官之事,做一个归隐田园的世外高人。“去来兮,再休提!”“去来兮”在这里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意境,表明了作者向前代高士学习的美好愿望。
六、七句作者以达观之语劝慰自己,表现出一种较为通脱的情感。“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人世沧桑,变化无穷,唯有青山不管人世悲喜,自在地矗立在那里。作者也由此悟出,官位的升降,功名的得失,富贵贫贱,一切皆是“物理”,命中注定,难以更改。这种顺天从命的情绪或许有些消极,但却真切地反映了作者情绪的变化,凸显出了情感发展的层次。
最后几句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归隐之志,看似平静豁达,实则仍是自我解嘲的无奈怨叹。“青山”本为大自然之山峰,这里与“云山”巧相呼应,意即云山常逝,变化无常,青山如故,万古长青;云山无意,青山有情。进一步表达作者看透了人间得失皆是命中注定的道理,决心退出功名,归隐青山的愿望。此句“得”与“失”,“他”与“咱”相对,将历史上的贤士与自己相比,再次表达自己命中注定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悲哀。将个人的命运归结于上天的做法,似乎略显消极,但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之下,人们的确不可能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向整个社会抗衡,作者的悲叹正是那个时代的“弱者”们的一种普遍心境。
这是一支怀古叹今的曲子。全曲用语凝重、情感深沉,流露出了元代文人不能掌握自己个人人生的悲凉与哀痛,借以发泄了对元代社会的愤慨之情。作品的这种情调和人生观可以说是一种“弱者的抗议”,虽然无力,却能引起读者的思索。
登临古迹,发兴亡之叹,抒身世之悲,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和内容。相传先秦时,燕昭王为了招揽贤士,曾经在当地建造招贤台,置千金于其上,不久之后,乐毅等贤士果然应召而来,燕国国势也从此强盛起来。这首《山坡羊》就是作于刘致凭吊燕城古迹之时。
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观第五泄记,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