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宋代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白话译文

门外绿荫洒地千顷,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树上相互应和着啼个不停。我从床上起来,却又觉得难为情,便独自来到伫立着一棵青桐的水井旁边。我静悄悄的,静悄悄的。突然风一吹,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

词句注释

  1. 如梦令:词牌名。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名为《忆仙姿》,因嫌其名不雅,因此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故改称《如梦令》。
  2. 千顷:形容极其广阔。
  3. 黄鹂(lí):即黄莺。
  4. 不胜情:感情承受不了。
  5. 胜:堪,忍受。
  6. 碧(bì)梧(wú):碧绿的梧桐树。
  7. 金井:古代宫中多以金色雕饰井栏叫金井。
  8. 庭(tíng):是庭院的意思。
  9. 花影:花的影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中,“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过去有人将此句解释成词人先醒过来看到千顷绿荫,再听到树间黄鹂娇声啼鸣,两两应和。今天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精准。从后一句“睡起不胜情”来看,词人应是先在睡梦中闻鸟声,被黄鹂的啾啾鸣啼惊醒,随后才向门外张望,看见绿荫绵延的景象。之所以“不胜情”,是因为他被双鸟和鸣的声音惊醒,随后惊觉自己的孤寂,为了排遣忧怀,他走出门去,“行到碧梧金井”。

“碧梧”和“金井”是庭院中的景物,梧桐尚是碧绿的,这一描写呼应上句的“绿阴”。整个庭院中,除了黄鹂的啁啾,再无半点声响,词人虽漫步至碧梧之下、金井之畔,却只感觉到“人静,人静”,周身的环境已是一片幽寂,更兼身边无人,故日“人静”,这就越发突显出词人的孤独。

在一片寂静中,词人正黯然神伤,忽然“风动一庭花影”,更觉此情备幽,难以自胜。词人先叹“人静”,再见“风动花影”,以为是有人到来,细看却发现不是。所谓的“风动一庭花影”,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在幽寂的环境中“睡起不胜情”的愁情思绪。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轻微的寂寞之感。

创作背景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写于北宋时期。当时词人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关于本词的作者,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曹组所作,另一种则认为是秦观所作,且末旬应为“风弄一枝花影”。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风弄一枝花影”在意境上不如“风动一庭花影”,不像出自秦观手笔,因此后一种说法很可能是误记。

名家点评

  • 清代学者黄苏《蓼园词选》:沈际飞日“不胜情”三字包裹前后。
  • 清朝学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六引《松窗录》:“风动一枝花影”一句,曾得到宋徽宗的欣赏。

猜你喜欢

寓驿舍

宋代 •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遶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元丹丘歌

唐代 • 李白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代 •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宋代 • 李清照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清代 • 纳兰性德

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

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曹组
简介描述: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

曹组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