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

唐代张潮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白话译文

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词句注释

  1. 茨(cí)菰(gū):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茨:一作“茈”。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
  2. 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开:一作“新”。还(huán):回来。
  3. 妾:旧时女子自称。水上:一作“上水”。
  4. 人传:人们传说。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作品赏析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年间。张潮受当地民歌影响,对当时的城市生活比较熟悉,于是便写下这首《江南行》以表达商人妇的思想感情。

名家点评

  •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此客游而代闺人之词。
  •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无限低回。
  •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要知“妾梦”、“人传”总非实境才妙。
  •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神思恍惚,词意宛曲,最得闺情。焦竑曰:曲折玲珑,写意宛然,当是绝唱。周启琦曰:乐府逸调,能令陆地生莲。
  • 明代邢昉《唐风定》:风味乃绝体之隽,顾抵之非是。
  •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茨菰”、“莲子”,并切水乡之物,“莲子花”三字酷似妇女声口。因在江上分手,故梦不离此处,不知行人却在凤凰山也。沈休文“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此似化其意用之。顾华玉以浅俗目之,予谓正恐不能浅、不能俗耳。浅到极处,俗到极外,便去《三百篇》不远。难与一切文士道也。
  •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妙得风闻恍惚、惊疑不定之意。
  •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此诗纯是神机,可当一部语录,篇中用字人看去似乎稍俗,而不知题足乐府,语须带质,质近于古,质与俗不可不辨审也。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总以行踪无定言,在山在水,俱难实指。
  •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黄曰:旨句纪初别之时,次句感怀人之候,第三句通乎别后言之,第四句则总结归期之未定。缠绵曲至,却只如话。“凤凰山”又与“西湾”相映。
  •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是古乐府神理。
  •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三四句即“有梦也难寻觅”(按系《西厢记》语)之意,而语特微婉。“茨菰”、“莲子”纪时令,即就眼前景物写来,得风人之体。
  • 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真情幻景,愈幻愈真,笔致跳脱之甚。

猜你喜欢

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金朝 • 元好问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召诲

清代 •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于人;改过伯于人者,贤亦伯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木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以匡之。又有友焉,巽言以挽之。退有挞,进有旌,其相率而上达也,奚御焉?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多方文之。为之友者,疏之则心非而面谀,成之则依阿苟同,惮于以正伤恩。其相率而下达也,奚御焉?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毖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盖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之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逊于吾志。徐而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捷,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是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子女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女志,必求诸非道。”余枚笔之于册以备现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 •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唐代 • 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代 •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潮
简介描述:

张潮(1650年-?),字山来,号心斋,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客居江苏扬州,父张习礼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中国清代小说家、文学家、徽商。

张潮生于书香门第,弱冠补诸生,学业甚优,但此后屡试不第。康熙三十年(1691年),捐赀以岁贡生授翰林孔目(从九品),未出仕。与他过从密切的前辈文人有黄周星、冒襄、余怀等,同辈友人有孔尚任、王晫等,还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康熙十四年(1695年),前往扬州,从事盐业经营,将淮盐运往汉阳出售,获利颇丰。在扬州和徽州老家都置有田产。虽富于资财,但却心仪仕途,捐得翰林院孔目和教谕的官衔。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受一桩事件牵连,又遭人诬枉,身陷囹圄,不久获释。康熙四十年(1701年),旅居北京,复遭不幸,遂回扬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字狱大兴,其所刻《昭代丛书》被列入禁书,家产荡然,后郁郁而逝。

张潮喜文事,能文、擅词曲,青年时代即名扬大江南北。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心斋诗钞》《酒律》《翫月约》《贫卦》《幽梦影》等,主持编辑刊印了《昭代丛书》《檀几丛书》。

张潮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