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川早发

明代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白话译文

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

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变成天边的一串青点。

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词句注释

  1. 螺川:即螺山,山形委婉如螺,在江西吉安北十里,南邻赣江,风景秀丽。
  2. 鼓角:战鼓和号角的总称,古代军队中为了发号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这里指用来报时的乐器。
  3. 棹:船桨。
  4. 雁字: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5. 海岳:大海和高山。这里指水天苍茫之中。
  6. 孤亭:孤零零的亭子。这里指螺川。

作品赏析

《螺川早发》是明末清初诗人王猷定于顺治三年(1646年)避乱江西吉安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收录于《四照堂集》。该诗借秋日黎明离泊螺川水驿的江景,抒发明遗民在朝代更迭中的漂泊孤愁。

全诗以“月落秋山晓”破题,描绘赣江启程时苍茫秋色,借“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等虚实意象,暗喻人生辗转与乱世漂泊。后联“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以孤亭回望收束,将故地眷恋融入时空交织的江景,折射易代之际文人的孤寂忧思。诗中白露、孤舟、残星等冷寂物象与螺川驿的文学地理空间共同构建了流亡者的精神图景。

猜你喜欢

小儿

宋代 • 苏轼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

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西江月·四壁空围恨玉

宋代 • 张良臣

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啼绡。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

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腰。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金朝 • 元好问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喧,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

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仇共饮,携手醉乡去。

庾楼晓望

唐代 • 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宋代 • 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王猷定
简介描述:

王猷定(1598年—1662年),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贡生出身,早年任史可法幕僚,起草迎立福王檄文。明亡后拒绝仕清,晚年寓居杭州西湖僧舍。工诗文,擅书法,著有《四照堂集》。

王猷定出身官宦世家,从祖父王希烈官至礼部尚书。早年耽于声伎博弈,后潜心古文创作。入清后漂泊扬州等地,与宋琬、周亮工等文人交游。其散文以传奇性见长,《汤琵琶传》《李一足传》《义虎记》等篇目构思奇特,被收入《国朝二十四家文钞》。书法作品亦受时人推重。现存《四照堂集》由周亮工辑录,含文集十二卷、诗集四卷。

王猷定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