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鹤林寺僧舍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白话译文

我整日无听事事,昏昏沉沉,在醉乡梦境中打发时光;忽然听说春天即将过去,才勉强出门,登山游览。

因为赏玩了这座寺庙,与庙中的高僧随意闲谈;才觉得在浮荡扰攘的人生中,享受到了这半天的清闲。

词句注释

  1. 鹤林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此诗《千家诗》题作《登山》。
  2. 昏昏:酒醉不醒的样子。
  3. 强:勉强。
  4. 因:由于。
  5. 过:游览,拜访。
  6. 竹院:即寺院。
  7. 偷:一作“又”。
  8.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体现悠闲禅趣的诗。“终日昏昏醉梦间”,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情绪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强”字用得极妙,为后句伏下转身之笔。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对应前句的“强”字,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他无意间经过幽幽竹林中的禅院,并与鹤林寺高僧谈禅悟道闲聊,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顿然感觉到这一生总算得到了半天的安闲,这是甘露醍醐的灌顶,润泽了心灵,才感觉到真正的春天在深山禅林之中。第四句为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含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壁诗,当作于李涉被贬夷陵宰,遇赦放还,漫游吴越到镇江鹤林寺时。诗人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于是欣然题诗于寺院墙壁之上。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明·顾麟:此篇自近中唐,又非懵然无觉者。(《批点唐音》)
  • 明·周珽:周弼列为虚接体。何仲德为清新体。徐用吾曰:实情近语,甜淡可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猜你喜欢

发淮安

明代 • 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湘月·天风吹我

清代 • 龚自珍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清平乐·朱颜渐老

元代 •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新竹

清代 •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水调歌头·淮阴作

宋代 • 朱敦儒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李涉
简介描述: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约806年前后在世。

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年—835年)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李涉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