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书怨

唐代上官婉儿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白话译文

秋天来了,满江的红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

秋夜长,相思更长;只有寒露带给凄凉,只有月儿与我为伴。

真想弹奏一曲热闹的江南采莲曲,把它封在信中一封又一封地往蓟北寄去。

信中没有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

词句注释

⑴彩书怨:一名《彩毫怨》。彩书,即帛书,指书信。

⑵叶下洞庭初: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叶下,秋至之征。初,一作“秋”。

⑶思君万里馀:言隔万里而相思,化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馀里”“思君令人老”句意。馀,现写作“余”。

⑷锦屏:锦绣华丽的屏风。这里指天空。虚:空虚寂寞。

⑸江南曲:乐府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江南曲》古词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盖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这里代指歌咏游乐之曲。

⑹贪:急切。封:这里有“写”的意思。蓟(jì)北:泛指幽州、蓟州一带,今北京及河北东北部。书:信。

⑺怅:惆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武后中宗时期。上官婉儿自幼在宫中生活,一生困于皇宫之中,到了出嫁年纪却享受不了平常女子该有的幸福,虽然深受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宠信,尽管拥有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却得不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产生一种类似闺怨的情绪,于是模仿创作闺怨诗,以表达深宫哀怨的感情。

作品赏析

此诗写思妇怀念丈夫的怨情,虽然寄寓了作者深处宫中的哀怨之情,但不是实写自己,而是摹想之作。思妇住在江南洞庭湖边,丈夫远在蓟北。这样安排构思巧妙。

首联点明了地点、时间和主题,即深秋时节对夫君的怀念。头一句“叶下洞庭初”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句意,点明时节,又借屈原诗中盼湘女水神来的吉日之意,暗含盼夫早归的宿愿。第二句“万里馀”,言丈夫离去之远,愈远则念愈深,一个“思”字统领全篇。

颔联实写思妇之怨,以“被冷”“屏虚”写出“怨”的高潮。用“香被冷”和“锦屏虚”来反映生活的富丽和心情的空虚与苦闷。“露浓”天寒又无人共衾则“香被冷”;“月落”夜深,锦屏中仍空虚无人,闺房孤寂,自然由“思”而生怨。

颈联则进一步虚写所“思”,加深了那个“怨”字。《江南曲》本不是此诗必不可少之词语,但为了给“蓟北书”找配对,就想到了“欲奏江南曲”一句,由此足见她对法之灵妙。其思情之深,其怨绪之烈,力透纸背。

尾联点题,束收全篇。“无别意”表达除了相思以外,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久离居”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心情。其“怨”其“思”,昭然若揭。

此诗通过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场景,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政治色色彩。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这首诗克服了初唐诗歌情感贫乏的弊端。初唐宫廷诗在将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开始了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从这一角度讲,此诗堪为“宫廷诗的自赎”。

名家点评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杨升庵所选《五言律祖》六卷,独此一篇平妥匀净,颇异六朝气格。”

猜你喜欢

田家词

唐代 • 元稹

牛咤咤,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山鹧鸪词

唐代 • 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登宝公塔

宋代 •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和桃源诗序

宋代 •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好事近·夕景

宋代 • 廖世美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上官婉儿
简介描述: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朝大臣上官庭芝之女,唐朝女官、诗人、皇妃。

上官婉儿早年受累于祖父上官仪获罪,随母没入掖庭。聪慧善文,得到武则天重用,担任内舍人,通晓文词,明习吏事。年十三,为高宗才人。颇受武后信任,常代草拟诏书。圣历以后,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为婕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故世称上官昭容。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臣。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为中宗、皇后及公主代作诗。与武三思联结,颇擅权势。唐隆元年(710年)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时,为乱兵所杀。

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曾劝唐中宗广置昭文学士,胜引当朝词臣。君臣宴集唱和,代唐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众篇并作,词旨益新。又代朝廷品评群臣所赋,亦能服人。有《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张说为之序,今集佚序存。《全唐诗》卷五存其诗32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代表作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彩书怨》等。其写景记游诗不乏清新之笔。2013年8月,《上官婉儿墓志铭》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出土。

上官婉儿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