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书怨

唐代上官婉儿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白话译文

秋天来了,满江的红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

秋夜长,相思更长;只有寒露带给凄凉,只有月儿与我为伴。

真想弹奏一曲热闹的江南采莲曲,把它封在信中一封又一封地往蓟北寄去。

信中没有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

词句注释

⑴彩书怨:一名《彩毫怨》。彩书,即帛书,指书信。

⑵叶下洞庭初: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叶下,秋至之征。初,一作“秋”。

⑶思君万里馀:言隔万里而相思,化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馀里”“思君令人老”句意。馀,现写作“余”。

⑷锦屏:锦绣华丽的屏风。这里指天空。虚:空虚寂寞。

⑸江南曲:乐府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江南曲》古词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盖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这里代指歌咏游乐之曲。

⑹贪:急切。封:这里有“写”的意思。蓟(jì)北:泛指幽州、蓟州一带,今北京及河北东北部。书:信。

⑺怅:惆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武后中宗时期。上官婉儿自幼在宫中生活,一生困于皇宫之中,到了出嫁年纪却享受不了平常女子该有的幸福,虽然深受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宠信,尽管拥有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却得不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产生一种类似闺怨的情绪,于是模仿创作闺怨诗,以表达深宫哀怨的感情。

作品赏析

此诗写思妇怀念丈夫的怨情,虽然寄寓了作者深处宫中的哀怨之情,但不是实写自己,而是摹想之作。思妇住在江南洞庭湖边,丈夫远在蓟北。这样安排构思巧妙。

首联点明了地点、时间和主题,即深秋时节对夫君的怀念。头一句“叶下洞庭初”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句意,点明时节,又借屈原诗中盼湘女水神来的吉日之意,暗含盼夫早归的宿愿。第二句“万里馀”,言丈夫离去之远,愈远则念愈深,一个“思”字统领全篇。

颔联实写思妇之怨,以“被冷”“屏虚”写出“怨”的高潮。用“香被冷”和“锦屏虚”来反映生活的富丽和心情的空虚与苦闷。“露浓”天寒又无人共衾则“香被冷”;“月落”夜深,锦屏中仍空虚无人,闺房孤寂,自然由“思”而生怨。

颈联则进一步虚写所“思”,加深了那个“怨”字。《江南曲》本不是此诗必不可少之词语,但为了给“蓟北书”找配对,就想到了“欲奏江南曲”一句,由此足见她对法之灵妙。其思情之深,其怨绪之烈,力透纸背。

尾联点题,束收全篇。“无别意”表达除了相思以外,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久离居”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心情。其“怨”其“思”,昭然若揭。

此诗通过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场景,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政治色色彩。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这首诗克服了初唐诗歌情感贫乏的弊端。初唐宫廷诗在将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开始了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从这一角度讲,此诗堪为“宫廷诗的自赎”。

名家点评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杨升庵所选《五言律祖》六卷,独此一篇平妥匀净,颇异六朝气格。”

猜你喜欢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金朝 • 元好问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菩萨蛮·梅雪

宋代 • 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记九溪十八涧

近现代 • 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䌹。

西施滩

唐代 •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上官婉儿
简介描述: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朝大臣上官庭芝之女,唐朝女官、诗人、皇妃。

上官婉儿早年受累于祖父上官仪获罪,随母没入掖庭。聪慧善文,得到武则天重用,担任内舍人,通晓文词,明习吏事。年十三,为高宗才人。颇受武后信任,常代草拟诏书。圣历以后,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为婕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故世称上官昭容。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臣。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为中宗、皇后及公主代作诗。与武三思联结,颇擅权势。唐隆元年(710年)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时,为乱兵所杀。

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曾劝唐中宗广置昭文学士,胜引当朝词臣。君臣宴集唱和,代唐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众篇并作,词旨益新。又代朝廷品评群臣所赋,亦能服人。有《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张说为之序,今集佚序存。《全唐诗》卷五存其诗32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代表作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彩书怨》等。其写景记游诗不乏清新之笔。2013年8月,《上官婉儿墓志铭》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出土。

上官婉儿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