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唐代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白话译文

花枝繁茂的叶片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裁剪而出,纸剪的彩花随着剪刀的剪切一朵朵舒展开来。

触摸一下彩花的枝条,虽然可以乱真,但是摘取它的花蕊,岂知竟是假的。

百花历来在春天到来时开放,但是到了秋天,彩花的枝叶却依旧茂密如初,未见疏落。

请问桃花和李花,在你们之中杂进了彩花,并且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你们作何感想和打算?

词语注释

  1. 奉和(hè):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奉,表示对原诗作者的恭敬之辞。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圣制:封建时代皇帝的亲笔诗文。翦(jiǎn)彩花:古代立春日的一种风俗。用色绢、彩纸剪成燕或花朵,插在头发上,并互相赠送,表示迎春,称为“彩胜”。唐制,立春日赐三省官彩胜。翦,同“剪”。应制:本义为应皇帝之命,汉魏以来称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为应制。
  2. 逐:竞争,争先。
  3. 条:枝条。谬(miù):差错。
  4. 讵(jù):岂。虚:不足,缺损。
  5. 春至:春天来到。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6. 秋还(huán):秋至。
  7. 将:与,和。南北朝庚信《春赋》:“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8. 欲:已经,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何如:如何,怎么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的应制诗。应制诗是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命所作或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是七言、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上官婉儿的这首诗旨在咏物,颇能尽剪彩花的妙处,在应制诗中是不多见的。

首联紧扣剪彩花着墨,起得灵动有神。“密叶因裁吐”使人联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同样一个“裁”字,虽然都是突出树木新叶精巧细致的形态,但是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就赋予了不同的意境。此诗给予“裁”字更多的意味,开宗明义,点出主旨。“逐”字则将诗中纸剪彩花拟人化,如鲜花般竞相开放,从而增添几分生趣,也是诗人要表达的效果。

颔联承接首联,对剪彩花的枝条和花蕊进行描绘,句句从花着笔,但又处处言明它是彩花。这种以假乱真的手法,比直接描绘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突出了剪彩花的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颈联从时序的更替上来写出彩花和真花的异同。彩花因是立春日剪裁而成,所以说同真花一样“春至由来发”。彩花本无生命,诗人却把它写得鲜活如生,富有生命力,而且把它置于真的桃李花中,浑然一体,以假乱真。这两句点出了人工艺术对大自然的弥补,剪彩花具备了大自然之花的形色,却克服了真花春尽而凋的缺点,可以看出制作彩花的艺人手艺高超。以上三联从真假、异同的对比中,写出了彩花的特点,着墨虽不多,却很贴切,真实可感。

尾联以感叹、抒情为全诗作结。诗人突发奇想,竟对自然开起玩笑,同桃李直接对话,问得巧妙,问得有趣,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谓妙笔,结得不俗。

这是一首较为成熟的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规律。全诗清新自然,隽永活泼,语言流畅不滞,炼字入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十二月。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唐代有立春赐剪彩花与近臣的习俗。唐人在立春日所写的诗中,基本不涉及季节更替之初料峭的春寒,而是以喜悦的心情描写春天的“淑气”“条风”以及剪彩的风俗。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唐中宗在立春日游苑迎春,上官婉儿奉和圣制写下了这首应制诗。

名家点评

  • 现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上官婉儿的诗,今所存者仅二十余篇,大都是应制之作,未能见出她的真实的情绪。像“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侍宴内殿出翦花彩应制》)正是律诗时代的“最格律矜严”之作。

猜你喜欢

子夜歌·三更月

宋代 • 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送石处士序

唐代 •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代 •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平凉

明代 •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愁风月·风清月正圆

宋代 •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上官婉儿
简介描述: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朝大臣上官庭芝之女,唐朝女官、诗人、皇妃。

上官婉儿早年受累于祖父上官仪获罪,随母没入掖庭。聪慧善文,得到武则天重用,担任内舍人,通晓文词,明习吏事。年十三,为高宗才人。颇受武后信任,常代草拟诏书。圣历以后,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为婕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故世称上官昭容。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臣。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为中宗、皇后及公主代作诗。与武三思联结,颇擅权势。唐隆元年(710年)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时,为乱兵所杀。

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曾劝唐中宗广置昭文学士,胜引当朝词臣。君臣宴集唱和,代唐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众篇并作,词旨益新。又代朝廷品评群臣所赋,亦能服人。有《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张说为之序,今集佚序存。《全唐诗》卷五存其诗32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代表作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彩书怨》等。其写景记游诗不乏清新之笔。2013年8月,《上官婉儿墓志铭》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出土。

上官婉儿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