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和尚讨论佛经的处所,臣僚们刻在厅堂里的字迹就可保留。
旧时台省的遗老还能认识,连圣上也在找那些断简残篇。
皇上来这里追怀千古的历史,敞开胸襟遥望天下的九州。
四周山势缘着要塞而会合,两条河水夹着城堡而流。
皇上的御笔都陪同一起被瞻仰,天子的酒杯也接受群臣的奉献和报恩。
太平盛世的文章自然藻饰华盛,但愿永远纪念这回伟大而美妙的诗会。
整首诗大气恢弘,很难看出是出自一个女子之手。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上,每一句都有一字定音,让人读来也觉得心中坦荡舒畅。此诗为应制诗,辞藻华丽,过于堆砌,没有个人的真情实感,只是一味地歌功颂德,故并非成功之作。
开头“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两句,可以看出,上官婉儿对“三会寺”的历史了如指掌。“三会寺”原是一个高僧谈论经书的地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洗涤,再加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如今已是无人问津了。但是这里还是有隋初时高僧惟胜法师刻下的碑文,在上官婉儿心目中,能见到云雾之中的白龙,定是贤臣。由此可见,上官婉儿身为一个朝臣,她还是忠奸分明的。由传说引出“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此是上官婉儿在代替皇室家族而言,向众人说明,此次的到来,只是为了考察。接着“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两句是全诗的经典。缅怀前人,敞开胸怀,一幅江山社稷图,其风度可谓是气宇轩昂。这也是上官婉儿跟随武则天经历太多风雨的沉淀。“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是在描写当时寺庙的景色。这一联对仗极为工整,全无小儿女之态,颇具大家风范。“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最后来一个情感上的自我赞颂。“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显示皇家的宽容和胸襟,先直白,后抒情,这是宫文的一个标志。
这首诗创作于景龙二年(708年)十月三日,皇帝以及当时的皇太后驾临三会寺。按照大唐的礼俗,天子游行,一般会责令当朝的文武百官随同,以便根据天子的意思奉命写文,以此增添雅兴,一同去的除了上官婉儿,还有当时婉儿的情人宰相崔湜。崔湜能得以参与游玩,也是婉儿暗中提拔的结果,这首诗可以看出婉儿对崔湜的在乎有多重。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乌帽斜欹倒佩鱼,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
将见客时微掩敛,得人怜处且生疏,低头羞问壁边书。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