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梅雪

宋代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白话译文

波光粼粼的江水蜿蜒曲折,清澈的江面上野鸭嬉戏,白鹭盘翔。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独立江边的小楼上久久眺望,可是哪儿有他乘坐的归舟?

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太多太盛,用大雪封盖梅的枝头。当他在深院里掀起帘子看时,一定会挂念着我——在江边凄凉的小楼上等着他的情人吧。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2. “银河”句:谓长河蜿蜒。罗忼烈云:“指环绕溧水县城之秦淮西源及胭脂河,二水穿插河梁城壕间,受城西南山溪水。以溪河宛转曲折,故云。”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河。宛转:辗转。三千:形容很多。
  3. 浴凫飞鹭:谓野鸭戏水,白鹭飞翔。凫:野鸭。鹭:白鹭。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浴凫飞鹭晚悠悠。”
  4. “天憎”句:上天厌恶梅花随便地开放。浪发:滥开。
  5. 卷帘:卷起或掀起帘子。

作品赏析

此词描写了一位女子盼望情人归来的情景,并暗含漂泊不偶之慨。头两句景象阔大,描绘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景中含情、情中寓景的江南春意图。首句大笔渲染,雪岸苍茫,随江蜿蜒,状如银河,“三千曲”极言其逶迤不绝。第二句呈现一幅腊去春尽的景色,晴光淑气,凛冽中透露出生机。由此引发出归思:“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这两句从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与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处化来,点明此词题旨,是全词的题眼,语淡情浓,耐人寻味。

下片由雪下梅引出闺思。换头句,曰天憎,是天不遂人愿。春天已来,希望已来,梅之纵情开放才把希望加大,但上天讨厌梅花浪发,降大雪将花封盖,又把希望扑灭了。此二句有象征意义。末二句表达了相思之苦,足见两人之心有灵犀:你卷帘既见院里雪下之梅,当知江上寒中之我,你我心照可矣。“江上寒”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此种推想之写法多为文人所用,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苏轼的《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想伊归去后,应似我心怀。”“深院”的“深”字表现出院中佳人的无比寂寞、哀愁和伤心。男子为了所谓功名利禄而经年飘荡在外,女子只能独守闺中,忍受孤寂。因有梁元帝《荡妇秋思赋》“荡子之别十年,荡妇之居自怜”的哀叹。这种情况在古代社会比比皆是,它是对那些女子生命活活的摧残。比照之下,此词中的女子虽然也独处深闺,但毕竟还碰上了一个极富深情的郎君,当时不幸中的大幸。

此词构思奇特。上片写景云:“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已是春意盎然的气氛;而下片又言“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则是春归未归之时,按时间顺序而言,似不合逻辑。其实,词中上下片写的是两个春天,这就更强调了女子望夫归来的迫切心情。

全词八句,可谓句句景,亦句句情,景中寓情,情以景见。句式工整,结构精巧,寥寥数语却含丰富之内容,有景有情,有问有答,变化无痕,承转自如,款款深情,绵绵不绝。

创作背景

此词咏梅雪,而实为羁旅别情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人说作于周邦彦入太学时期,但没有确证。

名家点评

  •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评“天憎”二句:“造语奇险。”
  •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美成《菩萨蛮》上半阕云:‘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思慕之极,故哀怨之深。下半阕云:‘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哀怨之深,亦忠爱之至。似此不必学温、韦,已与温、韦一鼻孔出气。”
  • 近代吴世昌《词林新话》:亦峰称为“哀怨之深,亦忠爱之至”。此只是思妇想象情人旅途苦况而已,与忠爱无关。

猜你喜欢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代 • 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早过淇县

清代 • 查慎行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书林逋诗后

宋代 • 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水调歌头·山家酿初熟

金朝 • 元好问

少室玉华谷月夕,与希颜、钦叔饮,醉中赋此。玉华诗老,宋洛阳耆英刘几伯寿也。刘有二侍妾,名萱草、芳草,吹铁笛骑牛山间,玉华亭榭遗址在焉。金堂、玉室,嵩山事。石城、琼壁,少室山三十六峰之名也。

山家酿初熟,取醉不论钱。清溪留饮三日,鱼鸟亦欣然。见说玉华诗老,袖有望忧萱草,牛背稳于船。铁笛久埋没,雅曲竟谁传。

坐苍苔,攲乱石,耿不眠。长松夜半悲啸,笙鹤下遥天。天上金堂玉室,地下石城琼壁,别有一山川。把酒问明月,今夕是何年。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五代 •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周邦彦
简介描述: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或1058年-1123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周邦彦自少性格疏散,但勤于读书。宋神宗时成为太学生,撰《汴都赋》,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在外漂流,历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职。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回到开封,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一度提举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后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在南京应天府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