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旅月怀人

清代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白话译文

低低的明月离窗帘不过数尺,栖息的乌鸦和喜鹊忽然惊飞,就因为见了这一片令人伤心的月色。老友们远在万里彼此关山阻隔,南楼是谁吹奏起凄凉的《梅花落》?

蟋蟀在灯前呜叫似乎故意欺负生病的旅客,我忍不住起床只见人影徘徊,即使想入睡又怎能使得?墙角边的芭蕉在风中瑟瑟作响,多亏它遮挡了窗户使屋内一片漆黑。

词句注释

  1.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正体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2. 疏帘:编织得较稀疏的帘子。
  3. 乌鹊惊飞: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诗意。
  4. 万里故人:指其老朋友宋征璧(时在潮州)、丁澎(时远戍尚阳堡)及姬义卿、孙启人(远谪辽西)等。
  5. 梅花笛:指笛曲《梅花落》。
  6. 瑟瑟:象声词。
  7. 亏伊:一本作“生憎”。

作品赏析

词的好处,在于它能通过语句的错落安排、声韵的抑扬交替,营造一种氛围,传递一种情韵,让人在吟诵回味之余,往往不觉沉浸其中,这首词就有这个特点。

身在旅途,独自孤宿。入夜后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又大又亮,近得距离窗帘好像只有几尺。月光下,栖息的乌鹊受惊而飞,满地是一片霜雪似的惨白。上片前三句铺写景物,写实中融入了曹操《短歌行》的意境,为全词的进一步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随着词意的推进,可发现在这深秋明月之夜,词人与乌鹊同样无法安寝,那惊飞的乌鹊只不过是抒写一种愁思的起兴而已。皎洁的月色之所以白得伤心,也是人的情感投射使然。接着两句揭出“怀人”主旨。所思故人远在万里之外,关塞阻隔,天各一方,相互之间信息难通。作者在此虽然没有点出所怀故人是谁,但从他的生平交游推测,很可能是指远谪边地的友人丁澎或姬义卿、孙启人等。故人一别,相见无期,有的更是生死永别,让人思绪萦怀。两句既虚中有实,又寄慨无端,写得清空凄婉,触绪纷沓。

过片转入室内近景描述。与帘外月色惊乌相应,灯前病客难安。入户的蟋蟀声声鸣叫,就像是在故意欺负有病的旅客,让他没有片刻的宁静。身处此境,无法入睡。迫不得已,他只能披衣起身,独自徘徊,顾影自怜。这时庭院墙角的芭蕉被风吹得瑟瑟作响,恰与笛声、蟋蟀声共同组成听觉上的共鸣,这本该引起作者更强烈的反应,然而末句“亏伊”云云出人意料地反而对此表示感激。原来风吹芭蕉发出声响的同时,也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可见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这又是从反面来村托和渲染愁思的不可排遣。

这首词以明月触发情思,主题虽不算新颖,但妙在能于错落有致的语言中营造出动人的氛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那无边的月色中。

创作背景

据《清史稿》本传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登州于七反,宋琬的族侄与他有宿怨,告他与于七通,于是被逮捕下狱,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被释放。此词约作于康熙四年(1665年)作者流寓吴越时。

名家点评

  • 清·曹尔堪:“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也,细不可言。”(评点本《二乡亭词》)

猜你喜欢

战城南

唐代 • 李白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柳州峒氓

唐代 •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代 •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后杞菊赋

宋代 • 苏轼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跋傅给事帖

宋代 • 陆游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卒能使虏消沮退缩,自遣行人请盟。

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非复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宋琬
简介描述:

宋琬(1614年-1673年),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年),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

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

宋琬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