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低低的明月离窗帘不过数尺,栖息的乌鸦和喜鹊忽然惊飞,就因为见了这一片令人伤心的月色。老友们远在万里彼此关山阻隔,南楼是谁吹奏起凄凉的《梅花落》?
蟋蟀在灯前呜叫似乎故意欺负生病的旅客,我忍不住起床只见人影徘徊,即使想入睡又怎能使得?墙角边的芭蕉在风中瑟瑟作响,多亏它遮挡了窗户使屋内一片漆黑。
词的好处,在于它能通过语句的错落安排、声韵的抑扬交替,营造一种氛围,传递一种情韵,让人在吟诵回味之余,往往不觉沉浸其中,这首词就有这个特点。
身在旅途,独自孤宿。入夜后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又大又亮,近得距离窗帘好像只有几尺。月光下,栖息的乌鹊受惊而飞,满地是一片霜雪似的惨白。上片前三句铺写景物,写实中融入了曹操《短歌行》的意境,为全词的进一步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随着词意的推进,可发现在这深秋明月之夜,词人与乌鹊同样无法安寝,那惊飞的乌鹊只不过是抒写一种愁思的起兴而已。皎洁的月色之所以白得伤心,也是人的情感投射使然。接着两句揭出“怀人”主旨。所思故人远在万里之外,关塞阻隔,天各一方,相互之间信息难通。作者在此虽然没有点出所怀故人是谁,但从他的生平交游推测,很可能是指远谪边地的友人丁澎或姬义卿、孙启人等。故人一别,相见无期,有的更是生死永别,让人思绪萦怀。两句既虚中有实,又寄慨无端,写得清空凄婉,触绪纷沓。
过片转入室内近景描述。与帘外月色惊乌相应,灯前病客难安。入户的蟋蟀声声鸣叫,就像是在故意欺负有病的旅客,让他没有片刻的宁静。身处此境,无法入睡。迫不得已,他只能披衣起身,独自徘徊,顾影自怜。这时庭院墙角的芭蕉被风吹得瑟瑟作响,恰与笛声、蟋蟀声共同组成听觉上的共鸣,这本该引起作者更强烈的反应,然而末句“亏伊”云云出人意料地反而对此表示感激。原来风吹芭蕉发出声响的同时,也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可见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这又是从反面来村托和渲染愁思的不可排遣。
这首词以明月触发情思,主题虽不算新颖,但妙在能于错落有致的语言中营造出动人的氛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那无边的月色中。
据《清史稿》本传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登州于七反,宋琬的族侄与他有宿怨,告他与于七通,于是被逮捕下狱,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被释放。此词约作于康熙四年(1665年)作者流寓吴越时。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云出于深谷,纳于愚夷,弇日揜空,渺渺无拘,升之晴霁,则显其四时之气;散之阴晦,则逐其四时之象。故春云如白鹤,其体闲逸,和而舒畅也;夏云如奇峰,其势阴郁,浓淡叆叇而无定也:秋云如轻浪飘零,或若兜罗之状,廓静而清明;冬云澄墨惨翳,示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此晴云四时之象。春阴则云气淡荡,夏阴则云气突黑;秋阴则云气轻浮,冬阴则云气惨淡。此阴云四时之气也。
然云之体,聚散不一,轻而为烟,重而为雾,浮而为霭,聚而为气。其有山岚之气,烟之轻者,云卷而霞舒。云者,乃气之所聚也。凡画者,分气候、别云烟为先。山水中所用者,霞不重以丹青,云不施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且云有游云,有出谷云,有寒云,有暮云。云之次为雾,有晓雾,有远雾,有寒雾。雾之次为烟,有晨烟,有暮烟,有轻烟。烟之次为霭,有江霭,有暮霭,有远霭。云、雾、烟、霭之外,言其霞者,东曙曰明霞,西照曰暮霞,乃早晚一时之气晖也,不可多用。凡云、霞、烟、雾、霭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故不可逆其岚光,当顺其物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