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宋代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白话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雕版印刷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防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词句注释

  1.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题目是后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2. 板印:指雕版印刷。
  3.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之,指“版印书籍”。
  4. 冯瀛王:即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议刻印五经发卖。
  5. 已:已,同“以”。
  6. 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7. 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年—1048年)。
  8. 布衣:平民。
  9. 毕昇(?—约1051年):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10. 钱唇:铜钱的边缘。
  11. 令:使。坚:硬。
  12. 和:混合。
  13. 冒:覆盖。
  14. 铁范:铁制的框子。
  15. 持就火炀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炀,烘烤。
  16.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7.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18. 字平如砥:(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19.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0. 自:另自,另外。
  21. 布字:排印。
  22. 具:准备(好了)。
  23. 更互:交替,轮流。
  24. 就:完成。
  25.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贴,一作“帖”。
  26. 奇字:生僻字。
  27. 旋:立刻。
  28.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29. 文理:纹理、质地。
  30. 不可取:拿不下来。
  31. 燔:烧。
  32. 讫:完毕。
  33. 殊不:一点也不。殊,根本。
  34. 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
  35. 宝藏:珍藏。

作品赏析

《活板》是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活板。《活板》中的“活”是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是活字印刷的特征。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这个“活”字来进行说明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说明:

其一,以《活板》命题,以“活”字总领全文。抓住了“活”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纲。

其二,紧紧扣住“活”字安排说明顺序。文章开头由雕板谈及毕异发明了活板,接着就介绍“其法”,这个“法”就是活字印刷的过程和方法,是按照程序顺序(亦称时间顺序)进行介绍的。其工作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活”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在说明一个“活”字。“每字为一印”,字印独立,不像雕版那样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块板,可见使用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用胶泥)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足见制字取材容易,简便灵活;字数少则“每字为一印”,多则“二十余印”,无则“旋刻之”,可谓机动灵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谓快速灵活;拆版时,“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轻省灵活……一个“活”字,贯穿了活版印刷的全过程。

其三,使用对比说明方法,突出一个“活”字。文章一开头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这是颇具匠心的。在介绍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里,虽然没有提到雕版,但在介绍活版印刷优点之中,无不暗示出雕版印刷的缺陷——死板以致少、慢、差、费。

《活板》一文正是抓住了“活”字,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沈括在创作《梦溪笔谈》时,政治上不得志,对于继续走上仕途的渴望并不强烈,因此在他在序中云:“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者,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可见沈括写《梦溪笔谈》,不非议朝政大事和议论他人,只是率性而谈。

《活板》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基本上同时代,且亲眼见过由自己的侄辈珍藏的活字,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名家点评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唐宋散文》:《活板》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是一篇意义重大的科学文献。
  •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田建平《关于毕昇及其活字印刷术》:至少在1900年以前,《活板》是对毕昇及其活字印刷术惟一的文献记载,沈括的这篇文章于活字印刷术记之甚确,是一篇珍贵的记载。

猜你喜欢

水龙吟·寄陆放翁

宋代 • 刘过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

醉中天·花木相思树

元代 • 刘时中

花木相思树,禽鸟折枝图。水底双双比目鱼,岸上鸳鸯户。一步步金厢翠铺。世间好处,休没寻思,典卖了西湖。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代 •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陌上桑

魏晋 • 曹丕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沈括
简介描述: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于官宦家庭出生,年幼时曾跟随父亲前往各地宦游。1051年,入仕,为沭阳县主簿。1063年,中进士,授扬州司理参军,任满后回京,编校昭文书籍。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活动,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1075年,使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此后曾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1077年,因与宰相吴充论免役法事,言可变法令,被蔡确弹劾,罢权三司使,出知宣州。1080年,任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加龙图阁学士。1082年,因徐禧失永乐城,连累遭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晚年隐居润州,于1095年,卒于润州,年六十五,归葬钱塘。

沈括对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考古等都颇有研究。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其中论及文学与艺术的部分也不乏可取之见,还记录了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事迹。沈括的文集中对音乐的见解很独特。沈括虽为古文,却不甚推尊韩愈,所作《秀州崇德县建学记》甚至引韩愈之言而驳之。许多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其作品还有《长兴集》《苍梧台记》《江州揽秀亭记》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