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二妃庙

南北朝吴均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白话译文

早上的云彩呈现出迷人的光景,奇诡变幻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娥皇、女英居宿于此的原因吧。

她俩或折菡萏于巫山之下,或采荇菜于洞庭之中。

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轻巧,船速更快,千里迢迢、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

此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二妃对舜的相思,尤其是那江边的翠竹,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词句注释

  1. 二妃庙:又称黄陵庙。《方舆胜览》云:“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北九十里”。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
  2. 朝云:早上的云彩。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暗示了此诗主题与男女之情有关。人:《诗纪》云,当作人。
  3. 帝女:指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或说指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瑶姬。《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江淹《潘黄门悼亡》:“我北海术,尔无帝女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丹山西即巫山者也,有帝女居焉。”据诗意,此帝女应指前者。
  4. 菡:即荷花,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莲花的花苞。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
  5. 荇:荇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若菜也是淑女的代称。
  6. 轻薄:指船的轻巧灵便。说明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轻巧,船速更快。
  7. 舻舳:大船。
  8. 葳蕤: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竹:此有所特指。湖南特生一种竹,名为斑竹,又叫湘妃竹,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班班然”。

作品赏析

起句“朝云乱人目”乃是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在“朝云”中,还含有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之意,暗示了诗与男女之情有关。面对这一幅灿烂的晨景,诗人顿发奇想:这大概是“帝女湘川宿”的缘故吧。帝女,即指娥皇与女英,因她们是古帝唐尧的女儿,故有是称。这开端两句,诗人将奇丽的景致与奇特的传说结合起来,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两句承“帝女”而来,写二妃对舜的那一份迷恋眷念之情。巫山、洞庭,诗人遥想二妃追赶舜到达此地,念及将与他团聚欢会,心中正是万般喜悦。那莲子和荇菜,正代表了她们盼望得到夫君爱怜的心声。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这二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折菡采荇,这一番痴情已足令人感叹了,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们这番前来,是千里迢迢、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的。轻薄,原是放荡之意,但这里是说二妃追赶夫君的意志十分坚决、一旦决定就不可收回。舻舳,船头船尾,这里代指船。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个“故”字,有此一字,便足见得这两位弱女子的千里远行,是完全自愿的,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险难的,唯因如此,她们的举动也更加感人至深了。

怀着如此的痴情,经过了如此的艰程,终于与夫君相去不远了。“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在诗的结尾,诗人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继续在这个古老传说中沉浸下去,而是笔锋呼应首联,又转回到现实中来。站在二妃庙前,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一层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江边一片片的翠竹,枝干斑斑点点,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泪。最后一句,诗人没有直说二妃的殉情,而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情渗透到景中,以泪竹披纷无限的画面,来透露二妃永无穷止的情思、绵绵不尽的长恨,以及自己对二妃不幸遭遇的感伤,使全诗起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登临凭吊之作,将动人的传说、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情思绵邈深挚,笔调清雅明畅,特别是结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诗显得空灵含蓄,当真是神来之妙笔。篇末有此奇峰,全诗的意境亦为之拓深了许多。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登二妃庙》一诗即是吴均在潭州时,登临二妃庙的咏怀凭吊之作。

名家点评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古诗词赋观止》:诗人一改咏湘妃之作悲怆的格调。在漫天美丽灿烂的朝霞之中,寄宿湘水的湘妃走出梦乡,飘飘忽忽,一会儿到巫山下,一会儿涉洞庭水,折芙蓉为衣裙,采荇菜为衣带,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这是多么美好奇幻的境界!作者向往这美丽多情的女神和凄美的传说,不远千里命舟来游。这里的湖光山色引起诗人的遐思,但最令人神往、相思的是湘江两岸茂密的修竹,因为“斑竹一枝千滴泪”啊。但作者未写悲苦,只写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此乃本诗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原因。

猜你喜欢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宋代 • 苏辙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清代 • 贺双卿

喜初晴、晚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乾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

黄昏后,残热谁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红秋白无情艳,一朵似侬难选。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王维吴道子画

宋代 •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除夕送次公子入京受县

宋代 • 杨万里

过眼光阴又岁穷,相看父子一尊同。

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烛影中。

汝趁暄和朝北阙,我扶衰病见东风。

弟兄努力思报国,放我沧浪作钓翁。

吴均
简介描述: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年),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待诏,累升至奉朝请。

吴均通史学。在任奉朝请期间,先是上表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成稿30卷。如实称武帝为齐明佐命,武帝不悦,以“其书不实”为名,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武帝下令焚之,并免其职。不久,武帝又召令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吴均撰本纪、世家已毕,惟列传未就而卒。吴均还注范晔《后汉书》90卷,著《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唐先贤传》5卷等。

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现存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