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清代贺双卿

喜初晴、晚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乾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

黄昏后,残热谁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红秋白无情艳,一朵似侬难选。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白话译文

整天都是阴沉沉的,直到傍晚才放晴,西边天空现出晚霞,四周青山在云霞雾霭笼罩下颜色深浅各异。恍惚中,似觉在傍晚时分,韩西踩着长满苔藓的泥泞的小径,她的尖尖的小脚还不时陷在紫色的软泥中。只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我急忙起身,靠着柴草门,眼看韩西离去,白白辜负了她对我的一片深情厚意。相思的情怀就象扯不断的丝线。抛向一弯新月,我要把它搓圆,这条祉不断的相思情线,贯穿我们无边的愁思和遗憾,这些离愁别恨又汇成一串串泪珠倾泻而下。

黄昏过后,热潮渐退,余热未消,气促细喘,有谁来怜恤我呢?从小窗吹来的朔风如冷箭刺骨。不论是春天的花还是秋天的花,那些红色、白色都艳丽光彩,贺双卿无法与她们中的任何一朵相比,只能独自憔悴。再相见的时日太遥远了,听家人说已经收下你一片诚意送来的宴饯,这使我更加伤感。韩西馈食归去时,当时已是斜阳余晖刺眼的黄昏。不要再天涯望归人了吧?天际边不过是几片缓缓移动的冷云,阻隔了我的视线。

词句注释

  1. 摸鱼儿: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六字。仄韵,上片六韵, 下片七韵。上片第四、下片第五韵,定十字须一气贯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此调又名《摸鱼子》《陂塘柳》等。
  2. 香履:指女子的绣鞋。
  3. 尖:指鞋尖。紫泥:此处指泥。
  4. 侬:你。
  5. 殷勤:情深意厚。借指礼物。饯:送。

作品赏析

上片开端三句写寒冬晚晴之时,下接“苔纹”二句,写韩西来探望她留下的足迹犹在。听到“人语乱”,以为韩西又来问病,但“倚柴扉”等待,好友没有来。她倚门对月盼望韩西,四句语意绝妙。她思念知己之情,像一缕“穿愁贯恨”的线,对着新月,簌簌珠泪穿成一串。在这令人伤感的一刻,她用了一个无比珍贵,而又无比凄美的比喻:所有的眼泪,都可以用思念的丝线串起来,可以搓成人世间完美的弧形,抛向天际,弥补那上弦新月的残缺,贺双卿泪眼模糊,而月亮亦在她的泪光中模糊,她用她的思念,用她的眼泪,使得新月变成了圆月。上片在美好的晚霞中开始,又在惆怅的新月中结束。

下片写作者自己疟疾发作,破屋小窗不能蔽风,像箭似的射进,使她病体更受寒风的摧残。下接比喻奇妙:窗外的花枝,虽亦禁风受寒,但“似侬难选”,哪一朵也不像她这样憔悴。“重见远”以下俱言韩西将远去,家人已为饯别,此后思念知友更为伤心。结尾“休更望天涯”二句,写出她怅望天涯,无可奈何的情感。

这首词的比喻较为独特,无论是用眼泪补全新月,还是小窗风射如箭,都有非常清奇的想象和意境情感;亦非常缠绵悱侧。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整首词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无法区分。韩西的来去,贺双卿只是听说,然而她用自已细腻的想象,勾勒出了现实的情境,并且,随着情绪的流动,双卿不断修正自己的想象。所以,一开始令人喜悦的晚霞,后来变得刺眼;一开始是柔和的青山,后来却变成冷冷的天涯。这种不断变化的想象,也暗示着时间的流淌,暗示着时间流淌之中女词人丰富的内心变化。

创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初八日。史震林将整束离绡山返原籍,准备明年北游,劝慰贺双卿自珍重,言此行定使双卿名满天下。适逢双卿的女友韩西新嫁回娘家,在返夫家前父母为她饯行,韩西邀双卿来家作客。双卿因疟疾仍在发作,不能前往。韩西特意分食给双卿,并亲自送到她家。双卿感动泣下,写下这首词。

名家点评

  • 清代学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余最爱双卿《摸鱼儿》……缠绵凄恻,陇头流水,不如是之鸣咽也。

猜你喜欢

欲别无言倚画屏,含恨暗伤情。谢家庭树锦鸡鸣,残月落边城。

人欲别,马频嘶,绿槐千里长堤。出门芳草路萋萋,云雨别来易东西。不忍别君后,却入旧香闺。

江楼曲

唐代 • 李贺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定风波·莫倚能歌敛黛眉

宋代 • 周邦彦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苦恨城头传漏永,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酒德颂

魏晋 • 刘伶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地震

清代 •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贺双卿
简介描述:

贺双卿(1715年-1735年), 江苏金坛人,清代女诗人,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

贺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Top